Web3的未来:回归货币本质,构建可靠金融基础设施

原文:Zeus;译者:Azuma;编辑:郝方舟
出品|Odaily星球日报
在加密货币行业的发展历程中,过度重视技术基础设施的创新,却忽视了基础货币属性的重要性,这导致其逐渐偏离了最初的愿景。最终交付的技术成果与可持续价值创造之间出现了脱节。
然而,这一领域的深层问题不仅在于技术与价值的分离,更在于行业对“哪些应用真正值得构建”的根本误判。这种误判正是当前困境的核心,也暗示了未来价值可能浮现的方向。
应用层幻象:金融化的误区
加密货币行业的叙事经历了多个阶段,但始终贯穿着一个愿景——打造超越金融的革命性应用。智能合约平台自诩为新型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设想价值将从应用层反哺至底层协议。这种想法随着“胖协议理论”加速传播——即区块链协议将沉淀绝大部分价值,而互联网时代的TCP/IP协议则价值微薄。
然而,这种思维模式存在根本性误区:加密货币行业试图将金融化强加于本不适用且难以创造真实价值的场景。不同于互联网通过数字化满足人类既有需求(商业、社交、娱乐),加密货币企图将金融机制注入本不需要或排斥金融化的场景。
现实却截然不同:
-
代币化社交应用未能获得主流采用,用户参与主要依赖代币激励而非产品价值;
-
游戏应用持续遭遇传统游戏社区抵制,玩家认为金融化机制会损害游戏体验;
-
涉及代币经济学的身份与声誉系统,始终未能展现出超越传统方案的优势。
这些问题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金融的本质是资源配置工具,而非终极目的。将社交互动或娱乐活动金融化,实际上误解了金融在社会中的核心职能。
游戏道具市场的本质区别
像《CS:GO》皮肤市场或热门游戏的道具内购系统看似支持金融化,但它们本质上只是游戏外围的可选装饰品交易生态,而非对核心玩法的改造。这些市场更接近周边商品或纪念品交易,并未改变游戏的基本运行逻辑。
当加密游戏试图对核心玩法进行金融化改造时,往往破坏了游戏最根本的乐趣。关键问题不在于能否围绕游戏构建市场,而在于将游戏行为转化为金融活动会扭曲其本质。
区块链技术与去信任属性的差异
区块链技术和去信任属性常被混淆,但二者并非同义词。
-
区块链技术:用于创建分布式、不可逆共识账本的技术工具;
-
去信任属性:特指无需依赖第三方中介即可执行交易的特性。
去信任化需要付出明确代价——包括效率损失、系统复杂性和资源消耗。这种成本必须获得合理补偿,而这种情况仅存在于特定领域。
以迪拜使用分布式账本技术管理房产登记为例:他们利用的是技术的效率和透明度优势,而非去信任化。土地管理局仍是权威中心,区块链只是作为更高效的数据库。
核心结论在于:去信任化仅在少数领域具有实际价值。从产权登记到供应链管理,绝大多数场景仍需依赖现实世界中的权威机构进行最终裁决。将账本迁移到区块链并未改变这一本质。
成本效益分析:非金融应用的局限性
每个平台都必须进行简单的成本效益分析:
-
该平台是否会真正受益于去信任化?
-
这种收益是否会超过实现去信任化所付出的成本损失?
对于大多数非金融应用来说,至少有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要么它们并不真正需要去信任化,要么收益无法覆盖成本。
这解释了为什么机构对区块链技术的采用主要聚焦于效率提升而非去信任化。当传统金融机构在以太坊上进行资产代币化时,它们利用的是区块链网络的运营优势,同时保持传统的信任模式。
行业适应性演进:回归现实
随着这一现实变得愈加清晰,我们正在见证一个自然的适应过程展开:
-
技术采用跳过代币经济:传统机构只采用区块链技术,规避投机性代币体系;
-
效率优先于革命:焦点从颠覆现有系统转向渐进式的效率提升;
-
价值迁移:价值主要流向具备明确效用的具体应用,而非底层基础设施代币;
-
叙事进化:行业重新调整价值创造的叙事,以匹配技术进展。
行业并非失败了——它只是终于面对了现实。技术本身是有价值的,但生态系统内的价值分配可能会与早期叙事所暗示的截然不同。
错误根源:被遗忘的初心
要理解现状,必须回到比特币的起源。比特币最初诞生的使命非常明确——作为货币体系对2008年金融危机和中心化货币政策失效的回应。
比特币的核心理念从来不是“万物皆可上链”,而是“货币不应依赖可信中介”。然而,随着行业发展,这个原始使命逐渐被淡化。
这种分化或许是加密货币行业最严重的路线错误:行业没有在比特币的货币创新基础上构建更复杂的功能,而是转向将万物金融化,既误判了问题,也错选了解决方案。
未来之路:回归货币本质
在我看来,业界前进的方向在于将区块链大幅提升的技术能力与其最初的货币使命重新结合。不是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方案,而是专注于创造更好的货币。
货币尤其适合区块链的原因包括:
-
去信任化至关重要——货币可完全在数字领域运行,仅靠代码即可执行规则;
-
原生数字属性——货币无需映射到物理现实,可原生存在于数字环境;
-
明确的价值主张——移除货币体系中介能真正提升效率与自主权;
-
与现有金融应用天然衔接——最成功的加密应用(交易、借贷等)连接货币创新。
最关键的是,货币本质上是无需深度交互的基础设施层。加密货币应创造能与现有经济活动无缝整合的货币,而非试图围绕区块链重建所有经济活动。
传统货币的力量在于其“工具层”特性。企业接受美元无需理解美联储,个人存储价值也不必成为货币理论家。链上货币理应同理——通过简单接口供链下企业使用。
当前生态的悲剧不仅是资源错配,更是机遇错失。相比金融基础设施的渐进改进,解决货币本质问题的变革潜力显然更为重要。
加密货币的下一阶段进化或许不在于继续扩展边界,而在于回归并实现其初始使命——作为可靠的基础货币设施,赋能全球经济。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