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加密货币与金融体系融合加速 四大趋势引领未来
来源:第一财经
2025年以来,随着稳定币市场规模的持续攀升和比特币价格突破10万美元,全球加密货币市场进入了规范创新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加密货币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融合呈现全面加速的趋势,在支付、银行服务、资本市场及监管政策等方面展现出四大重要发展方向。
趋势一:稳定币与支付体系的深度融合
稳定币在支付效率和成本上的显著优势使其成为重塑全球支付体系的重要工具。与传统跨境汇款动辄需要5个工作日相比,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稳定币支付可在1小时内完成,且成本极低。例如,Solana等高性能区块链发送稳定币的成本仅为0.00025美元,而传统跨境汇款的平均成本率高达6.35%。
稳定币的应用场景也在迅速扩展。截至2025年4月,其市场规模已超过2200亿美元,活跃地址数达2.4亿个,交易次数高达14亿次,总交易规模达到6.7万亿美元。从房地产买卖到零售支付,稳定币正在渗透至多个领域。例如,阿联酋房地产平台Reelly Tech已支持使用USDT进行购房交易;新加坡美罗百货和瑞士的SPAR连锁超市也相继接受稳定币支付。
此外,加密货币机构与传统支付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了支付创新。Visa、万事达卡等巨头通过“多代币网络”和数字借记卡等产品,实现了加密货币与日常消费的无缝连接。
趋势二:银行机构布局加密货币服务
主流银行正积极进入稳定币和加密货币领域。摩根大通早在2019年便推出摩根币,并于2023年升级为区块链支付平台Kinexys,日均交易量超20亿美元。其他国际大行如渣打银行、巴西Itau Unibanco、日本三井住友等纷纷加快探索步伐,计划推出自己的稳定币。
同时,银行机构还通过提供多元化服务和基础设施升级参与加密生态。例如,香港虚拟银行ZA BANK直接支持用户买卖比特币和以太坊;迪拜Emirates NBD推出加密货币交易平台;纽约梅隆银行扩大对Circle的服务范围,助力稳定币流通。
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加密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也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更安全的入口,为金融服务的全球化与去中介化铺平了道路。
趋势三:资本市场与加密市场的全方位融合
代币化资产的兴起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新动能。通过区块链技术,代币化能够简化交易流程、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根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代币化金融资产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亿美元。
2025年以来,多家金融机构加快推出代币化产品。例如,富达推出了投资美国国库券的代币化基金;贝莱德则宣布增持比特币并将目光投向代币化业务。此外,加密交易所与证券交易所之间的兼并合作也在加速,Coinbase、Kraken等行业巨头通过并购行动整合传统金融与加密市场的资源。
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加密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发展迈入新阶段。
趋势四:监管政策转向支持创新发展
2025年,美国政府对稳定币和加密货币的态度发生重大转变,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设立“战略比特币储备”,引领各国推进相关立法工作。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纷纷跟进,制定或修订监管法规,旨在平衡风险防范与创新需求。
目前,全球已有47个国家放宽或简化了加密货币监管政策。例如,日本允许拓宽稳定币发行人的资产投资范围;英国计划与美国合作推动加密行业创新;澳大利亚拟出台全面监管法案减少金融机构的“去银行化”行为。
这种政策环境的变化极大地增强了市场信心,为加密货币的正规化、合法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展望
加密货币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融合趋势不可逆转。随着技术迭代与监管框架完善,这一过程将更加深入,并对全球金融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CBDC)有望实现互补发展,共同重构全球支付体系。其次,加密货币正从“替代性资产”转变为“大众化资产”,最终可能升级为全球金融的基础性设施。最后,代币化作为一项革命性创新,正逐步覆盖股票、债券、房地产等全类资产,为资产交易结算体系带来全新变革。
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还需各国完善政策法规并加强国际合作,尤其要应对加密货币全球化特性带来的治理挑战。
(沈建光系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朱太辉系京东集团高级研究总监)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