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长幻觉到现金流现实:回购成为山寨币市场的生存策略

瑾年说币16 小时前

原创 | Odaily星球日报(@OdailyChina

作者 | 叮当(@XiaMiPP

从增长幻觉到现金流现实:当回购成为山寨币的集体叙事

6月19日,Fetch.ai的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Humayun Sheikh宣布启动一项大规模回购计划。根据计划,Fetch基金会将联合多家交易所和做市商,共同推动总额达5000万美元的FET代币回购行动。这一举措的背后,是其代理平台与ASI-1应用需求持续增长所带来的底层支撑。“FET当前被市场低估。”他直言。

这场回购计划并非孤例。在过去数月中,山寨币赛道中回购逐渐成为一种显著趋势。随着资金源源不断流向BTC和ETH重新获得巨鲸及机构青睐,山寨币市场交易量骤减,投资者情绪疲软,项目方们仿佛进入了“生存艰难模式”。在融资变难、估值缩水的大背景下,如何活下去并讲出一个还能被相信的故事,成了摆在每一个项目面前的共同课题。

而代币回购,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项目的答案。

生存叙事下的回购逻辑

如果说牛市的主旋律是“增长故事”,那么熊市讲的则是“现金流实力”。代币回购正是这一逻辑的自然延伸:通过项目自身的资金回购流通中的代币,一方面减少市场抛压,稳定币价;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对外宣示,“我们依然有能力、有信心。”

在这个过程中,回购不只是市场操作,更是一种财务层面的“自证”机制。只有当一个项目拥有足够的收入和储备,才敢把真金白银拿出来“赌”自己的未来。对于投资者而言,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项目价值的背书。

但也正因为此,真正能持续回购的,往往只是一小部分项目。多数项目只能将“回购”挂在治理提案或路线图里,最后不了了之。回购机制如何设计、是否销毁、是否锁仓固然重要,但最核心的永远是:你有没有真实、稳定、可持续的收入。

Fetch.ai的回购计划,缘起于其ASI-1和代理平台的使用激增。尽管平台价值在上涨,代币价格却停滞不前。5000万美元的资金来自基金会储备,这笔钱或许不足以改写FET的价格曲线,但重要的是,如果计划落地,它会打破市场对项目“现金流匮乏”的固有印象。

谁在下场回购?

在2024年后,多个老牌项目相继启动甚至已经执行了回购计划。尽管回购的方式有所不同,但背后的动机高度一致:用现金流撬动信心杠杆。

2025年4月9日,Aave回购提案以99.63%的支持率通过。该提案的完整计划是在未来6个月内每周回购100万美元,首期回购于4月10日开始执行。自启用协议费用回购机制以来,Aave DAO已持续执行每周100万美元的回购计划。最新数据显示,协议累计已花费1000万美元回购5万枚AAVE,平均成本价为199.74美元。按当前264美元市价计算,该部分国库储备已产生约300万美元未实现收益。这不仅是一种资本操作,也体现了Aave DAO治理结构下的执行力与现金流健康状况。(补充阅读:《Aave经济模型大革新:Anti-GHO机制+代币回购,助力AAVE暴涨20%》)

另一边,Sky(前身是MakerDAO)联创Rune目前转入回购地址的200万枚USDS已全部用于回购SKY。从6月4日起,Rune累计已使用233万枚USDS回购3022.7万枚SKY,约占其流通量的1.4%,回购均价约为0.077美元。

2月14日,Jupiter宣布所有协议费用的50%将用于回购JUP并锁定三年,回购于2月17日正式开始。截至目前,JUP回购价值约2500万美元。

Hyperliquid自3月20日启动回购,将其平台收入的50%-100%用于回购HYPE代币,其中大部分回购的代币会被销毁,以减少流通量。根据回购数据显示,过去30天内,其回购金额达到5500万美元左右,平均每天回购金额可达到183万美元,依据此数据计算,季度回购可达1.65亿美元,按照HYPE现在的价格37美元计算,回购数量约为446万枚,占其流通量(3.33亿枚)的1.3%左右。

TokenTerminal 数据来看,Sky年收入达到3.1亿美元左右,在稳定币赛道,年收入仅低于Tether和Circle。当然,从收入规模来看,中心化稳定币和去中心化稳定币之间仍然是有不可跨越的鸿沟。Aave过去一年收入则在1亿美元左右,位居借贷赛道榜首。

从增长幻觉到现金流现实:当回购成为山寨币的集体叙事

defillama.com数据来看,Jupiter年化收入则在3000万美元左右。值得注意的是,Hyperliquid虽然是新兴DeFi项目,但是过去一年收入已经达到3.2亿美元。如此体量,在DeFi圈层的潜力非常巨大,详情可阅读《总交易量1.5万亿美元登顶链上合约王座,Hyperliquid(HYPE)是下一个SOL?

从增长幻觉到现金流现实:当回购成为山寨币的集体叙事

结语

代币回购并非灵丹妙药,但在信心稀缺的周期里,它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叙事切入口。与其继续靠空洞的“愿景”“路线图”“赋能”,不如用扎实的收入结构和清晰的财务行动重新赢得市场注意。

真正的比拼,已经不再是你讲了一个多大的故事,而是你能不能活着讲到它实现的那一天。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