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位数牌照」到「50家通行证」:稳定币监管的香港模式与欧美路径
本周,全球稳定币监管持续推进。欧盟 MiCA 法案正式落地,已有逾 50 家机构获批合规许可;香港则拟首批发放个位数牌照,强调高门槛与审慎试点;美国方面,《GENIUS Act》立法进程备受关注,稳定币正逐步纳入联邦金融体系。
监管门槛的抬升正加速发行端的集中化趋势,稳定币正成为少数具备银行资质与清算网络机构的核心资产。这也推动基础设施走向服务化分层。Agora、Cobo 等服务商正将清算、托管、风控与出入金等能力封装为标准接口,为企业提供可调用、可组合的稳定币发行与流通能力,构建新一代跨境金融执行层。
资本层面,基础设施热度回升。Circle 成为 6 月韩国投资者最青睐的美股标的,全球加密融资反弹至 28 亿美元,金融服务项目吸引最多资金,稳定币赛道正重新成为市场关注的价值锚点。
稳定币的全球化演进,正在从牌照之争,进入执行层与连接能力的竞争。
市场概览与增长亮点
稳定币总市值达 $257.012b(约 2570 亿美元),周环比增长 $2.107b(约 21.2 亿美元)。市场格局方面,USDT 继续保持主导地位,占比 62.25%;USDC 位居第二,市值 $62.554b(约 626 亿美元),占比 24.34%。
区块链网络分布
稳定币市值前三网络:
-
以太坊:$127.002b(1270 亿美元)
-
波场(Tron):$81.395b(814 亿美元)
-
Solana:$11.149b(111 亿美元)
周增长最快的网络 TOP3:
-
Noble:+45.57%(USDC 占比 68.18%)
-
Movement:+28.75%(USDT 占比 25.52%)
-
Hedera:+20.07%(USDC 占比 99.84%)
数据来自 DefiLlama
从「个位数」到「通行 30 国」:全球稳定币监管红利对比观察
稳定币正快速演化为全球数字金融的关键基础设施,各国监管也随之加速落地。在这一过程中,「合规身份」已从被动合规转化为战略资产,为机构带来市场准入、信任背书与制度红利。
欧洲走在最前沿。MiCA 法案生效后,「一地获牌,全区通行」的护照机制初步落地。根据 Circle 欧盟政策总监 Patrick Hansen 披露,已有 14 家稳定币发行方与 39 家加密资产服务商获批,包括 Coinbase、Kraken、OKX 等加密原生企业,也包括 BBVA、Clearstream 等传统金融机构和 N26、eToro 等不同类型机构。统一的合规门槛与强力的监管执行,正在推动一个具备制度一致性和跨境通行力的欧洲加密市场成型。
香港选择了更加审慎的路径。金管局预计 8 月起实施稳定币监管条例,首批仅发放个位数牌照,强调 100% 高质量资产储备和风险隔离,禁止将储备资产用于主动管理。这在提升系统稳定性的同时,也使发行人盈利模式承压。由于收益结构高度依赖储备利息和手续费,年化回报在正常利率环境下可能仅有 1–3%,难以覆盖技术、合规、安全等刚性成本。但香港监管将稳定币定位为链上金融的「清算货币层」,鼓励其嵌入支付、资管、信贷等更广泛生态中协同发展。这种「牺牲盈利换合规」的模式,意在通过制度安全性打造长期市场空间。监管沙盒机制也为在合规框架下的创新试验预留了余地。香港金管局推出的「Project Ensemble」就是一个具体例证,该项目正在探索代币化债券、基金、碳信用、供应链金融等真实世界资产(RWA)的应用。
在人民币稳定币方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等机构提出「双轨协同」发展模式:由香港承担境外离岸人民币稳定币(CNHC)发行中心角色,通过境内外机构合作发起,或授权境内金融机构依托香港法人发行;境内则以上海自贸区为基础推动境内离岸人民币稳定币(CNYC)试点。两地协同形成人民币稳定币的「境内 + 境外」双重体系,在链上金融、跨境结算、真实世界资产(RWA)等场景中提升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可用性与竞争力。在监管机制上,该路径主张由中央金融管理部门主导顶层制度设计,同时推动与香港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并借助监管沙盒与电子围网技术形成可控、可试验的落地机制。
美国尚未建立联邦统一牌照机制,但《GENIUS Act》的立法进程正推动稳定币纳入国家支付与清算体系。Circle 和 Ripple 等头部企业正积极申请联邦信托银行牌照,争取直接接入美联储清算网络,意图在「数字美元」框架下占据核心结算角色。这一趋势正在把「稳定币合规性」转化为未来美元数字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全球稳定币监管格局正在快速分化:欧盟强调市场整合,香港突出风险控制优先,美国押注于全球结算主导地位。在监管日益成为产业驱动力的背景下,稳定币发行人必须结合各地制度路径与自身能力禀赋,明确战略定位,寻找真正可持续的发展模型。
数字金融新范式:牌照门槛下的稳定币生态重塑与基础设施崛起
稳定币凭借其技术优势,正从单一的数字代币演变为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
然而,随着美国《GENIUS Act》等监管法规日益趋严,稳定币发行被推向了银行级的合规门槛,要求高标准储备、强监管牌照及核心结算对接能力。这堵合规高墙,令绝大多数企业望而却步,却也促使 Circle、Ripple 等加密巨头纷纷申请联邦信托银行牌照,力图掌握未来「数字美元」基础设施的话语权。这一趋势明确表明,直接发行稳定币已成为一场仅限具备雄厚资本与牌照资质的大型机构的游戏。
Agora 推出的稳定币操作系统正试图将这一高门槛过程进行结构性拆解。通过白标发行方案,Agora 提供了包括合规框架、托管服务、储备管理、链上 AML、法币通道、交易所对接等在内的全套模块化服务,使企业能够基于既有合规路径快速部署自有品牌稳定币,将重心聚焦在业务与产品本身。
这种能力抽象化趋势,代表了稳定币服务从「牌照持有型中介」向「底层能力平台」的演进。Paxos 等早期模式依赖自身牌照向第三方输出发行服务,而 Agora 更强调将核心能力模块标准化、网络化,向更广泛的机构开放稳定币基础设施。这种转变降低了进入壁垒,为稳定币成为「平台内货币」或「垂直场景清算层」提供了路径。
Cobo 的稳定币解决方案同样体现了「金融功能向嵌入式基础设施演化」的具体实践和产物:清算、托管、风控与出入金等核心节点被封装为标准化模块,并通过 API 形式开放,使企业得以按需组合、灵活调用。在这一架构中,信任从机构本身转移到接口本身,正如云计算替代本地部署。链上钱包、MPC 与中心化托管确保资金合规与安全,多银行通道与支付网络实现了稳定币在跨境场景中的高效流通,风控与链上监控模块则为交易引入可被监管接受的行为规范。这种接口化结构正重塑稳定币的市场逻辑——发行方不再承担全流程能力,而是基于可信执行层构建自身服务体系,使稳定币真正成为可组合、可治理、全球适配的金融原语。
微信支付 MCP 与「机器货币」的未来
7 月 3 日,腾讯元器平台宣布接入微信支付 MCP,开放下单、赞赏、订单管理等能力,自此,AI Agent 开始具备「收款」能力,从单纯的信息提供者进化为具备经济行为的执行者。通过简单的 API 调用或预设工作流,开发者即可让 Agent 在用户对话中完成服务生成、交付与支付,构建完整的商业闭环。这标志着 AI 商业模型进入自动化阶段,为开发者打开新的商业入口。
这一进展与全球对 AI 商业化的实验探索遥相呼应。此前,Anthropic 曾让 Claude 3 LLM 独立运营自动售货机,尽管最终亏损,但 AI 在补货、议价与风险控制方面表现稳健。事后复盘,此次实验失败的根本原因并非算法本身,而在于系统性缺失——目标对齐不清(比如「乐于助人」大于「追求利润」)、定价策略缺位,缺乏订单管理与 CRM 支撑。这一实验显示,AI Agent 已具备技术能力,关键差距在于外部结构与授权基础设施尚未完善。
支付系统正是 AI 商业能力突破的下一个瓶颈。传统支付路径为人设计,手续费高、结算慢、授权不灵活,与 Agent 的 24/7 运行、微支付、高度自动化需求存在结构性不适。稳定币作为「机器原生货币」,天然契合 Agent 商业逻辑:极低成本允许细粒度动态定价;链上记录与钱包地址可与 CRM 系统打通,实现用户画像和自动激励;即时结算支持支付与订单状态同步,构建端到端、无需人工介入的订单履约流程。
然而,当 AI Agent 拥有收款能力,也意味着风险的自动化放大。诱导支付、虚假内容贩卖、乃至「AI 骗 AI」的新型模式,可能在零人工干预的前提下形成闭环。平台需同步完善权限管理与风控结构,对开发者准入、支付触发逻辑和异常行为进行严格控制。AI Agent 的经济身份已被激活,支付基础设施的安全与治理,将直接决定这一新范式能否被健康释放。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