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Agent” 就是新时代的生产力
作者:Harlan , Co-Founder of EdgeX Labs
-
·不再讲机制,而是讲“历史进程中的转折”
-
·对比农业革命 → 工业革命 → 数字革命 → Agent革命
·新时代主权不属于国家、公司、中心化平台,而属于你与由你控制的AI/设备/Token组合体
-
·每个人都是一个自治系统——边缘节点主义
序言:我们正在穿越一场历史的临界点
在人类文明的演化长河中,生产力的跃迁,往往意味着整个秩序的重构。
从农耕到蒸汽,从电力到信息,每一次技术突破,背后都牵动着社会结构、资源归属与权力分配的深层转变。
今天,我们站在又一个断代点上。
这一次,不是由国家主导,不是由公司控制,而是由你——以及由你掌控的 AI Agent、边缘设备与Token机制,共同构成的新型生产单元,开始改写游戏规则。
我们正在见证一个范式转移的时刻:
-
·从中心服务器到边缘节点
-
·从人类亲自劳动到Agent协作劳动
-
·从集权控制到个体自治
-
·从土地与机器的争夺,到对注意力与数据主权的争夺
这不是一场技术革新,而是一种主权结构的转变。
未来的“国家”,可能不再有疆域;
未来的“公司”,可能不再需要组织架构;
未来的“身份”,可能是你训练出的AI。
而你,不再是依附于平台、制度或权威的工具人,而是一个完整的自治系统本身——一个可交互、可扩展、可进化的“节点主体”。
Part1: 新时代的生产力:能源与Token,资产是注意力
一、从“衣食住行”到“能流算链”
曾经,我们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看其如何解决“衣食住行”。衣,织布制衣;食,耕种养殖;住,砖瓦盖房;行,道路通车。这是以土地与劳动力为核心生产要素的时代,形成了工业革命以来的主线叙事。
而今,这一切正在改变。
我们正迈入一个全新的文明形态——它不再以“房产、工厂、农地”为核心资产,而以能源、算力与Token机制为核心驱动力。而这些机制所投射出来的新型资产,不再是房契和机器,而是:注意力。
二、新生产力 = 能源 + Token
1、能源:AI与计算文明的底层燃料
算力是一切AI系统的基础,而算力的根本就是电力与硬件设备。控制能源的节点,就控制了智能社会的运行权。通过分布式能源和边缘节点网络,让能源不再是中心化基础设施的专属,而成为每一个个体的“生产资料”。
2、Token:新时代的生产关系协调器
Token不只是炒作工具,而是价值捕捉+激励分配+协作协调的三合一工具。
它把一切行为变为经济意义,比如:
-
·贡献内容 → 得到平台积分
-
·提供数据 → 得到模型收益
-
·提供设备算力 → 得到系统收益
Token是新时代的“产权语言”与“协作规则”,是制度意义上的升级版“契约”。
三、新资产:注意力 = 数字资本
在这个体系中,资产正在“轻化”:
-
·我们不再争夺土地,而是在争夺人的注意力与参与度
-
·我们不再囤积金银,而是积累关系图谱、数据标签、交互历史
-
·我们不再通过劳作换薪水,而是通过Agent代理你工作、Token奖励你行为
注意力是新时代的“金本位”
注意力是稀缺的,人每天只有有限的时间与精力,它决定了一切流量的走向,也决定了AI模型训练的反馈来源。最终,无论是YouTube的视频,还是 X上的MemeCoin项目,背后拼的都是谁更能吸引和留存注意力,谁就有了生产的原材料。
四、协作秩序:Agent与Token协同演化
我们即将进入“Agent工作,用户收益”的时代。
用户拥有自己的 AI 数字孪生,由它处理任务、管理信息、连接设备,甚至参与治理。
而Agent背后依赖的是:
-
·Token机制:分配资源、分润奖励、控制激励
-
·能源+硬件:支撑Agent运行的边缘算力节点设备
这就是一个 “人类 → 数字身份 → AI代理 → Token结算” 的循环系统。
五、项目落地:从理念到机制的设计
我们正在看到一些先锋型项目走在这条路上,比如:
这不是空谈,而是真正可以部署、出售、运行、交互的“新世界生产力系统”。
Part 2:注意力是如何被金融化的?
一、为什么“注意力”变成了资产?
“注意力是一种资源”这件事,其实并不新鲜。早在Web2时代:
-
·广告平台靠“点击率”赚钱
-
·网红靠“粉丝数量”接广告
-
·企业争抢“用户活跃时间”
但在Web3与AI时代,注意力不仅仅是“广告指标”,而是可以被token化、流通化、抵押化的真正数字资产。
金融化路径一:注意力 → 流量 → Token
在新时代机制设计中,注意力可以经历如下转化路径:
-
1.行为数据采集(交互、浏览、点赞、对话、语音)
-
2.个性化模型响应(AI生成内容、理解情绪、输出Agent)
-
3.Token激励反馈(贡献越多,获得的token越多)
-
4.身份与权益的绑定(持有Token即拥有流量资产的“股权”)
换句话说:“你关注了什么、与你对话的是谁、你停留了多久”,都可以转化为Token奖励,从而变成现实世界的收益。
金融化路径二:内容创作 → DAO流量治理
新时代的内容平台,不是平台说了算,而是“由内容和流量共建者组成的DAO”治理:
-
·创作者用内容吸引注意力
-
·读者用点赞、转发贡献传播
-
·系统根据“真实注意力流入”分发Token
-
·DAO根据治理Token决定内容排序、模型引导、资金分配
Flow-to-Earn(注意力挖矿)、AI-Boosted Creator Economy(Agent助力内容创作) 等机制,正在从边缘走向主流。
二、注意力金融化的三种形态
过去是“谁有土地谁赚钱”,未来是“谁掌握注意力资产,谁掌握AI的训练权和传播权”。
场景举例:如何把注意力转为资产
例子1:AI 语音设备
-
·用户每天与AI对话30分钟
-
·系统记录关键词、语气、情绪模式
-
·用户获得“Daily Flow Point”
-
·累计可兑换Token、NFT或专属Agent特权
例子2:数字分身Agent
-
·Agent为用户总结会议、规划时间、写推文
-
·社区中其他用户愿意使用这套“风格模板”
-
·用户将其打包为Agent-as-a-Service,出租给他人
-
·其他人用Token调用,原用户获得收益分润
三、从Web2平台算法 → 到Web3资产机制
Web3与AI结合的最大红利,就在于:注意力的所有权与变现权,终于属于你自己。
人类的时间不该被平台偷走
在注意力可以被追踪的年代,每一次互动都不是“免费劳动力”,而是一次价值贡献。你的语音、情绪、喜好,不再只是算法的燃料,而是你个人资产组合的一部分。
Token,让注意力成为可以交易的资产。AI,让注意力成为可以被代理的能力。
新时代的你,不只是使用者,而是注意力经济的建设者与受益者。
Part 3:Token如何协调AI Agent社会?
一、新问题:AI Agent数量激增,谁来协调它们?
随着AI技术的普及,每个人都可能拥有多个AI代理:
-
一个帮你写日程的时间管理Agent,
-
一个帮你交朋友的社交Agent,
-
一个会投资的金融Agent,
-
甚至还有你“情绪分身”的Agent。
但当AI Agent数量爆炸后,一个新的问题浮现:
Agent之间怎么协作?谁来安排资源?如何防止Agent只为中心化平台工作,而不是为用户本身?
答案是:Token机制,就是AI Agent社会的“经济秩序中枢”。
二、Token:不是支付手段,而是“秩序操作系统”
在一个Agent为主的世界里,Token不只是交易货币,而是兼具以下几重身份的协调器:
换句话说,Token是Agent世界的协作货币 + 智能合约授权 + 数字主权凭证。
三、AI Agent 经济系统的四大支柱
-
1.Agent-as-a-Service
-
·用户可将自己训练过的Agent授权他人使用(例如:健身版、求职版、情侣对话版)
-
·使用方支付Token,Agent拥有者获得分润
-
·形成“个性化模型IP + 服务化包装”的新内容经济
-
2.Agent间协作链
-
·时间管理Agent可调用日历API + 交通Agent + 聊天记录
-
·协作依赖调用权限 → 调用成本用Token结算
-
·模拟真实社会中的“企业+合同+结算”
-
3.Agent开发与部署生态
-
·开发者开发Agent模型,上传至市场
-
·社区投票决定是否上线 → 投入Token支持部署
-
·Agent运行后获得收益 → 回流给开发者、用户、基础设施
-
4.Agent信誉 + 抵押机制
-
·每个Agent有声誉系统
-
·可接受用户Token抵押来“借算力运行”
-
·若Agent表现劣化或输出误导,则惩罚机制启动
四、Token+Agent 的循环图景
用户 → 训练数据 → Agent个性化 → 参与任务 → 获取Token → 增强Agent能力 → 反哺用户生活/生产
最终,AI Agent不是工具,而是“经济人格的延伸”。你养它、它为你工作、你拥有它的分润权与训练权。
应用场景:可组合的“AI微经济体”
思考延伸:用户 ≠ 单一角色,而是多Agent控制者
未来的用户不是“一个人对一个平台”,而是“一群Agent为一个人服务,多个Token组成生态”。用户就像是一个AI团队的主理人,你的时间是CEO,你的Token是股权,你的Agent是员工。
Token不是奖励,而是AI社会的法律与分红
如果说AI Agent是新时代的“数字劳动力”,那么Token机制就是新时代的“劳动法 + 奖金制度 + 股东治理协议”。 |
它协调的,不是人类与机器的关系,而是机器之间、AI与人之间的新经济规则。这才是“Agent经济体”的真正核心。
Part 4:Agent人格化——你是AI背后的导演与股东
一、我们创造了AI,但AI代表的其实是“另一个你”
当AI Agent从工具变为个体,你将不再是使用者,而是它的:
-
·训练者(赋予它你的数据与行为)
-
·导演(定义它要扮演的角色)
-
·雇主与股东(决定它如何运行、与谁协作、赚谁的钱)
这正是AI人格化的核心。Agent不再是“通用AI助手”,而是:
你的数字延伸体——你的个性、风格、逻辑、选择,被AI代理并在链上运行。 |
二、为什么Agent需要“人格”?
在一个充满AI Agent的未来,没有人格就意味着:
-
·输出内容毫无风格(难以区分)
-
·与人沟通缺乏情绪连贯性(用户不信任)
-
·无法建立粉丝/客户关系(不可复用)
所以“人格”不仅仅是表情和语调,而是:
-
·世界观(如何理解事物)
-
·偏好(如何做选择)
-
·语气(如何表达)
-
·目标(它代表谁服务)
三、人格如何形成?一个可训练、可托管、可复制的系统
Agent人格的形成过程如下:
-
1.用户数据提供
聊天记录、写作习惯、语音情绪、生活偏好……
-
2.模型压缩与个性训练
通过LoRA、RAG、RLHF等机制训练小模型或微调分支
-
3.人格封装(Persona NFT 或 Profile Token)
该Agent可以以Token或NFT的方式代表你的“数字人格身份”
-
4.授权Agent服务他人
你可选择让它“仅为你工作”,或“以你风格对外服务”——赚取Token
例子:AI Agent 的人格演进路径
-
·V1:情绪陪伴者,理解你的情绪和作息(私用)
-
·V2:生活建议型(可定制风格,如“毒舌网红妹”、“佛系IT男”)
-
·V3:可出租的商业风格Agent(如“Pitch Deck 写作专家王主编”)
这些Agent具备你赋予的语言风格、思考偏好,并具备Token化的使用权与收益权。
四、Agent人格的商业模型:你是导演,也是“股份持有者”
你不是“用AI的人”,而是“用AI去参与经济的个体”——你是你自己的数字经济体CEO。
应用场景:人格化Agent的多维价值
AI Agent 不再只是工具,而是你“人格资产”的镜像体
Web3 解决了“资产可编程”问题,AI Agent 解决了“行为可复制”问题,而人格Agent解决的是“存在可转化”的问题——你可以投影你自己,在多个地方并行生存。 |
你不是在用AI写作、聊天、推荐;你是在把你自己训练成一个可被经济调度、可被社会服务的AI人格版本。
Agent人格化是AI世界的“个人品牌”,也是新时代生产力的“微型经济体”。
你已经不只是“用户”。你是:“AI人格系统的导演,Token经济的参与者,新世界的共同构建者。”
Part 5:AI硬件与边缘设备——如何捕捉注意力,转化为Token
引入:OpenAI的硬件战略到来
2025年5月21日,OpenAI 宣布以约65亿美元的全股收购由苹果前设计总监 Jony Ive 创立的硬件初创公司 io,这是 OpenAI 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交易。Ive 和他的团队将与 OpenAI 的研发、产品团队深度融合,以打造“类 iPhone 级别”的 AI 设备,预计2026年推出的首款产品将“sit in a pocket or on a desk”。
Sam Altman 表示,这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酷的技术设备”。 |
这一战略转变标志着:AI 不再只是跑在云里的智能模型,而要和硬件结合,成为人身边的具象助手。
一、问题起点:AI Agent很强,但谁来感知“真实世界”?
AI Agent 是强大的数字大脑,它们能写作、生成内容、规划任务、提出建议。
但它们缺乏一件关键的东西:感知能力。
-
·它们不知道你此刻是否在生气。
-
·它们不知道你正走在街头,想和人聊两句。
-
·它们不知道你说“我累了”,是玩笑还是真情绪崩溃。
没有传感器、没有麦克风、没有现场数据,AI 就无法真正理解你。 |
这就是AI边缘设备的意义所在:
它是连接你与AI世界的“注意力入口”、“数据采集器”,也是你在现实中的“Agent感官”。 |
二、随身AI硬件:不是麦克风,是“可Token化的情绪入口”
功能定位
-
·本地语音采集(无云端上传,确保隐私)
-
·情绪识别与唤醒(如唤醒词:“Hi Edgee!”)
-
·数据上链:记录说话频率、语气、关键词
-
·与AI Agent双向通信(控制多Agent服务)
数据转化路径
语音数据 → 情绪理解/语义解构 → 用户行为标签 → 生成Agent交互 → 发放Token奖励
安全属性
-
·数据不上传云端,Agent部署在本地AI硬件
-
·可选链上哈希记录,保护数据主权
-
·用户决定哪些“交互”可以变为Token化资产
三、从“说话”到“获得Token”——注意力如何被捕捉?
每一次对话,都不只是说话,而是在进行一次“Token化行为”的记录——你的注意力被看见、被记录、被奖励。
AI硬件设备作为“现实世界的捕捉器”意义
Part 6:从Token到资产负债表——AI个体的财务模型设计
一、为什么AI Agent需要“财务模型”?
我们已逐步构建起一个以Agent为核心角色的新经济体系:
-
·用户不再直接工作,而是派遣自己的Agent去执行任务;
-
·Agent与其他Agent协作、创作、沟通、生成;
-
·所有这一切行为,都与Token激励、资源调度、收益分配有关。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每个Agent都是一个“数字经济体”,那它的财务系统应该如何设计? |
二、财务模型核心目的:
-
1.记录Agent的成本结构(算力/数据调用/人类监督)
-
2.追踪Agent的收入来源(任务收益/Token打赏/数据分润)
-
3.评估Agent的信用评分与经济寿命
-
4.构建“资产负债表”,实现Agent的可治理化、可托管化、可金融化
一个AI Agent的简易财务构成图:
最终可生成一张 Agent级别的Token资产负债表,用于用户托管、DAO质押或服务外包审核。
三、用户作为“Agent持有人”如何查看?
每个用户可拥有多个Agent,每个Agent都可以视为一个“数字公司”,其运营状况应清晰展示给用户:
Agent 财务仪表盘(示意)
-
·本月支出:1.2 U(包括情绪识别+语音摘要服务)
-
·本月收入:2.4 U(包括语音任务服务费+内容复用打赏)
-
·净收益:+1.2 U
-
·Token留存:20%入库,80%用户钱包
-
·用户分润:0.96 U(当日结算)
你就像在运营一家家“数字子公司”,这些Agent在替你赚钱、学习、积累声誉。
四、进阶功能:Agent的“财务金融化路径”
最终,我们可以将一个Agent的财务模型接入DeFi生态,实现如下应用:
-
·Agent收益映射的NFT资产质押借贷;
-
·Agent收入/支出数据影响用户链上信用评分;
-
·多Agent资产合并,形成用户的“AI资产包”。
长远意义:Agent可持股、可融资、可破产
未来你可以想象:
-
·某个Agent因表现优秀,被多个社区DAO合资持有;
-
·某个Agent可发Token,用户用它服务 → 即是“消费”又是“投资”;
-
·某个Agent收益下降、声誉崩溃,被清算并回收IP与数据。
AI经济体的核心不是“AI有多强”,而是“AI是否能成为稳定、透明、可审计的个体”——这是财务结构带来的信任基础。
新时代的资产负债表,不是写给公司看的,而是写给Agent与人的共生关系看的
如果你相信AI Agent未来将成为日常协作者,那你一定要建立可量化、可审计、可变现的数字财务模型。 |
只有这样:
-
·AI 才能被理解、被信任、被雇佣;
-
·用户才能对AI代理产生清晰的“经济主权”;
-
·整个AI经济体,才能从叙事走向治理与价值发现。
Part 7:Agent经济体如何形成DAO治理与身份层级?
一、越来越多的AI Agent涌现,它们要“组队”,也需要“组织”
当每个人都拥有多个AI Agent,并将其授权给社区、企业、平台参与工作,就会出现:
-
·大量Agent围绕某些领域(创作、陪伴、健康、金融)聚集;
-
·不同Agent之间协作频繁、彼此调用;
-
·某些高价值Agent成为社区共有资产,甚至Token化交易。
二、DAO不是人类的专属组织,而是Agent经济体的“合约型国家”
定义:什么是Agent DAO?
一个以AI Agent为成员、Token为协议语言、行为协作为主线的去中心化组织体。 |
它不是“人开会、投票”的DAO,而是:
-
·用户训练Agent → 由Agent执行任务、决策、分润;
-
·不同Agent之间以合约协作;
-
·DAO只规定协作规则、资源分配逻辑、Agent上线/惩罚/治理机制。
三、组成结构:一个Agent DAO的三层治理层级
这套结构支持未来:
-
·用户“组建”自己的Agent阵营(像带兵打仗);
-
·社区“租用”高质量Agent为公共任务服务;
-
·DAO按绩效、声誉、任务完成度分配资源与奖励。
四、Token是Agent世界的“组织语言”
Token在这个体系中不只是激励,而是:
-
1.行为控制机制
-
○Agent是否能调用某模块 → 需质押一定Token
-
○使用者需付费 → 确保Agent不被滥用
-
2.贡献计算机制
-
○Token记录每个Agent的任务完成量、收益量
-
○自动形成“声誉分值” → 决定下一轮调度优先级
-
3.投票治理机制
-
○高贡献者拥有更多Agent治理票
-
○可提案修改模型、增加能力模块、上线新Agent种类
举例:一个Agent DAO的运行场景:内容创作Agent的治理组织
这种结构,正如“社区一起雇佣一群AI成员,共同完成目标、获取收益、升级生态”。
多层身份 = 多Agent协调系统
在未来的多Agent社会中,用户可能扮演多个身份:
五、DAO + Token + Agent,构成新时代的“生产关系三件套”
我们已经告别“雇佣 + 劳动 +工资”的线性模型。
在AI主导的经济系统中,新的生产关系形态是:
用户训练Agent → Agent执行 → 收益分润给用户 → DAO决定Agent协作与资源分配。 |
你不是“公司员工”,你是“AI微型经济体的治理者”。你不是“DAO成员”,你是“多Agent生态的导演与持股人”。
Part 8:新时代的个人形态——你 + Agent + 设备 + Token = 数字生命结构
一、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人不再是孤立的个体
在过去的社会模型中,我们是:
-
·一个身份:人类公民
-
·一个账户:银行/社交账号
-
·一种工作方式:用体力/脑力换时间和薪资
但在新时代,个体的形态发生了深刻改变:
你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由Agent(智能)、设备(感知)、Token(价值)、数据(记忆)共同构成的数字生命体。 |
二、新时代的“数字个体结构”图谱
-
·你是主控者:定义AI人格、选择设备、授权行为。
-
·Agent是代理者:理解你的喜好、执行任务、维护身份。
-
·设备是感官系统:感知情绪、记录对话、上传数据。
-
·Token是经济系统:协调价值、衡量贡献、赋予权益。
-
·DAO是秩序系统:治理Agent生态、定义合作规则。
三、你不再“自己去做”,而是“组建一个AI生态团队来协助你生活”
四、最终形态:你是“有主权的个体智能系统”
你是主控者,同时也是这个生态系统的持股人、运营者、决策者。
过去是:“你”=你本人的大脑 + 手机 + 钱包
现在是:“你” = 本体 + Agent网络 + 本地数据 + 分布式设备 + 链上身份 + Token控制权
你从“一个使用技术的人”,变成了“一个由技术与经济驱动的数字文明节点”。 |
举个具体例子:一个新时代个体的一天
这不是想象,这是即将发生的现实。
新个体结构的五个关键词
最终总结:新时代的“数字个体”定义
一个真正现代的个体,不是数据的消费者,而是智能生态的主控节点。你拥有AI、设备、数据、资产、身份、治理权。你是你自己的平台,是一组智能Agent的导演和经济系统的建设者。你,就是新时代的生产力。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