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
作者:Mask
一场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正在区块链上悄然上演。
当肯尼亚的咖啡农通过手机接收德国买家支付的USDT货款,当阿根廷居民用美元稳定币替代暴跌的本币储蓄,当香港市民在合规交易所兑换数字港元稳定币。与此同时,在北京西单商场,李女士用数字人民币“碰一碰”功能离线购买了早餐,全程无需网络,资金安全由国家信用背书。——这些场景折射出一场全球货币体系的深层变革,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作为数字货币的两大核心形态,正在重塑金融基础设施的基本面貌。
这两种看似相似的数字化支付工具,正代表着全球货币体系变革的两条路径:由私营机构主导的稳定币与主权国家发行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它们在技术形态上趋同,却在发行逻辑与金融本质上存在根本分野。
2025年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将正式生效,成为全球稳定币监管的重要里程碑。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首次公开肯定稳定币的技术价值,指出其“从底层重塑传统支付体系”。政策风向的转变,预示着数字货币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一、货币数字化的双轨演进
要理解当下货币格局的变革,首先需要厘清两种核心数字货币形态的本质差异,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代表着截然不同的货币哲学与发展路径。
稳定币是一种价格相对稳定的加密货币,通常由私营机构发行并锚定法定货币或其他稳定资产。它诞生于2014年,当时加密货币交易平台Bitfinex组建的泰达公司发行了1:1锚定美元的USDT,初衷是为剧烈波动的加密货币市场提供“避风港”。
在技术层面,稳定币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点对点交易,支付时通过电子钱包实现瞬时转账,避免了传统银行系统的繁琐结算过程,目前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已超过2500亿美元,其中USDT和USDC两大美元稳定币占据90%以上份额。
央行数字货币(CBDC)则代表国家主权的数字化延伸,中国的数字人民币(e-CNY)、巴哈马的“沙美元”、瑞典的电子克朗均属此类,与稳定币不同,央行数字货币100%由国家信用背书,本质是M0(流通中现金)的数字形式,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每单位数字货币对应等额央行负债,不存在违约风险。
央行数字货币诞生的动因有三:提升支付系统效率、强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最重要的——维护国家金融主权,在加密货币和私营稳定币兴起的背景下,各国央行不得不通过技术手段巩固货币发行权。
二、技术同源与功能分野
尽管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在发行主体和价值逻辑上存在根本差异,但两者在技术架构上却有着惊人的同源性。
两者底层都基于区块链或分布式账本技术。稳定币主要在公链上发行,保障去中心化、匿名性特征;央行数字货币则多采用联盟链架构,在可控范围内实现效率与安全的平衡。以数字人民币为例,其“双层运营体系”中,央行负责发行,商业银行负责兑换流通,既保持中心化管理,又利用分布式账本提升效率。
在价值稳定机制上,两者路径迥异。稳定币依赖足额储备资产(如美元、美债)和即时套利机制维持价格稳定,合规稳定币如USDC保持102%-105%的超额储备,并通过独立审计确保透明度。但监管尚处完善阶段,不同司法管辖区要求不一,虽然USDC等主动公布审计报告,但Tether(USDT)常年因储备透明度不足受质疑。
当市场价格偏离锚定值时,授权参与者可通过铸币/销毁机制进行套利,将波动控制在±0.3%以内。
央行数字货币则直接承袭国家信用背书,其价值稳定性等同于物理现金。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每1元数字人民币对应等额央行负债,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从根本上规避了价格波动风险。从设计之初就置于央行全流程监管下,严格遵循反洗钱、货币政策等法规,具备可控匿名特性(小额交易隐私保护,大额交易可追溯)。
在应用场景上,两者已形成自然分工:
稳定币:主要运行于以太坊等公有链,依赖网络共识机制。面临脱锚风险(如UST算法稳定币崩盘)、储备资产风险及智能合约漏洞等挑战。
凭跨境支付优势成为“通用交易媒介”。其年度链上结算总额已突破25万亿美元,相当于传统卡组织Visa和万事达的交易总和。在DeFi借贷中占比超90%,是NFT和RWA交易的首选结算工具,连接传统资产与区块链生态。
央行数字货币:采用混合架构(如数字人民币的“央行-商业银行”双层运营),支持双离线支付,核心风险转向隐私保护与金融主权层面,如商业银行脱媒可能性。
聚焦国内零售支付场景,实现主权可控下的支付普惠(如数字人民币已覆盖中国28个城市水电缴费),重点应用于民生消费、政务服务等境内高频场景,核心目标是提升金融包容性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实现精准财政补贴发放、定向流动性调节。
三、博弈与共生:新货币战争的核心战场
当前全球货币体系正经历深刻重构,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之间形成了竞争与互补并存的复杂关系。这场“新货币战争”的核心,实质上是货币主导权与技术路线的双重博弈。
1、美元霸权的数字化延伸
美元稳定币已成为巩固美元霸权的新工具。全球稳定币中95%是美元稳定币,远超美元在全球支付中50%的占比,这些稳定币将80%储备资金投向美国国债,使其成为美债前20大持有者之一。
2025年6月美国通过的《GENIUS法案》进一步要求:在美发行稳定币需100%持有美元现金或93天内到期的超短期国债。这一政策巧妙地将稳定币转化为“数字美元”载体,既弥补了非美主权机构对美债的减持,又通过稳定币的全球流通强化了美元地位。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直言不讳:“美元稳定币不仅扩大了美元的使用范围,还将支持美国国债的持续需求。”
2、人民币国际化的换道超车
面对美元稳定币的强势扩张,中国采取 “双轨并行”策略:一方面在国内深化数字人民币试点;另一方面在香港积极布局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探索人民币国际化新路径。
香港《稳定币条例》将于2025年8月1日生效,要求稳定币须有本地注册发行人,境外发行港币稳定币必须向金管局申领牌照。这一制度设计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创造了合规发展空间,上海-香港共同行动方案更明确提出打造 “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 ,强化数字金融合作。
发展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战略价值在于:既绕开SWIFT系统约束,又能避免直接影响内地货币政策与资本管制。据IMF数据,2024年四季度美元在全球官方储备中份额降至57.8%的历史低位,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时间窗口。
3、普惠金融与主权挑战
在新兴市场,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呈现出更复杂的互动关系。对阿根廷、土耳其等高通胀国家居民而言,美元稳定币已成为 “数字美元存款”,渗透率超30%,有效帮助民众规避本币贬值风险。
但这种“自发美元化”也带来货币主权削弱的隐忧。当一国居民和企业无需美国银行账户即可获取美元稳定币,该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将大打折扣,资本外流管控难度加大。国际清算银行警告:稳定币可能成为全球金融稳定的新变量。
四、未来趋势:从竞逐到融合
展望未来,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将呈现四大趋势:
1、合规化成为生存前提
全球监管框架正加速完善。除香港《稳定币条例》外,特朗普政府积极推进《天才法案》,欧盟《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MiCA)已落地实施,合规性成为稳定币发行与运营的核心要素。
硅谷银行倒闭引发的USDC脱锚危机(一度跌至0.87美元)警示:缺乏透明储备管理的稳定币存在系统性风险,新监管要求聚焦资产托管、储备审计和赎回保障三大环节,头部稳定币发行方已开始按月披露储备构成。
2、多极化格局挑战美元霸权
单一美元主导的局面正被打破。香港推动港元稳定币发行,巴林、新加坡等地也在发展本地法币挂钩稳定币,区域化稳定币方案在东南亚、拉美加速涌现,为非美元稳定币崛起创造条件。
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RWA)为多极化提供新动力。截至2025年6月,RWA规模增至244亿美元,占稳定币市值的10%。黄金、大宗商品甚至房地产等多元化储备资产,正成为新兴稳定币的价值支撑。
3、传统金融机构加速入场
摩根大通推出稳定币JPM Coin后,渣打银行、三井住友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纷纷布局稳定币业务。纽约梅隆银行扩大对客户购买/出售稳定币的服务,标志着传统金融与加密资产的融合进入深水区。
这种融合不仅改变金融服务形态,更重构盈利模式。Tether(USDT发行方)2024年利润达143亿美元,员工仅150人,人均创利近1亿美元,超高效率吸引传统金融机构加速进场。
4、 技术融合催生新型货币工具
最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央行数字货币与稳定币的技术融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提出对 “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融合发展”的思考,释放政策积极信号。
可能的融合路径包括:央行数字货币接入公链生态提升跨境能力;合规稳定币作为CBDC的跨链兑换桥梁;甚至出现由央行部分储备支持的 “混合型稳定币” 。香港金管局已设立三个部门,分别管理稳定币、央行数字货币和存款代币化,为制度性融合探索经验。
货币职能的全球重组:
• 价值储藏:主权CBDC承担核心角色(国家信用保障)
• 交易媒介:合规稳定币主导跨境与链上场景(高效率优势)
• 计价单位:主权货币仍为主体,但特定领域(如大宗商品贸易)可能出现稳定币计价
五、结语:重塑金融秩序的革命
回望货币演进史,从贝壳到金属铸币,从纸币到电子支付,每次形态变革都伴随着权力格局的重构,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的竞合,本质是国家主权与市场力量在数字时代的再次碰撞。
这场变革的赢家尚未确定,但方向已清晰可见:未来的货币体系将是多层次、多形态共存的生态系统,央行数字货币主导主权货币数字化进程,稳定币则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的流动性桥梁,两者在跨境支付、普惠金融等领域的融合将不断深化。
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试验田,上海作为数字人民币的先行者,正共同探索一条既维护金融主权,又拥抱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当区块链上的交易结算从数日缩短至秒级,当跨境支付成本从6.35%降至近乎为零,金融服务的本质正在被重新定义。
对普通用户而言,关键是根据场景需求理性选择:日常消费和小额支付首选CBDC保障安全;跨境贸易或链上投资可选用经监管审计的稳定币,但需时刻关注发行方储备透明度,毕竟在数字货币时代,认清“钱是谁的承诺”,比关心“钱放在哪个钱包”更重要。
新货币战争没有硝烟,却将深刻改变每个人的钱包与世界经济的版图。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货币数字化的浪潮不会回头,而理解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的共生演化,将成为把握未来财富流动的关键密码。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