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的“Nvidia”:以太坊引领Token化浪潮

瑾年说币20 小时前
摘要
这不是比特币 。
币币情报道:

比特币 (BTC) 自2009年诞生以来,其价格飙升了400亿倍,成为千载难逢的投资资产。只需100美元的小额投资,理论上可以增值至40亿美元。我认识许多因早期购买比特币而改变人生的人。与此同时,一些较小的加密货币也紧随比特币的步伐取得了显著增长。随着监管环境逐渐宽松,更多加密货币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尽管加密货币市场增长迅猛,其整体规模仍然相对较小。仅微软 (MSFT) 一家公司的市值就超过了比特币和所有其他加密货币的总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加密货币市场长期由个人投资者主导,华尔街的大机构几乎未涉足其中。即便有,这些机构通常也仅限于投资比特币,这也是比特币占据整个加密货币市场近三分之二份额的重要原因。

但这一局面正在发生变化。华尔街的资金正逐步流入小型加密货币领域,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机会。

华尔街曾被「实质性禁止」投资小型加密货币

之所以使用「实质性」这个词,是因为虽然没有明确法律禁止投资小型加密货币,但前政府对加密货币创新者和投资者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加密货币银行被关闭,创始人与基金被起诉并失去银行服务,协议受到持续监控。创新停滞,资本枯竭,谁愿意冒着坐牢的风险继续参与呢?

然而,目前情况正在改善。美国众议院刚刚结束了「加密货币周」,期间立法者对三项新法案进行了投票:

  • GENIUS 法案将为美国提供首个真正的稳定币框架。

  • 反 CBDC 监控国家法案将禁止政府创建中央控制的稳定币。

  • CLARITY 法案将解决加密货币中最具争议的监管问题之一——Token 的分类。

简而言之,这些法案使加密货币合法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众议院已通过所有三项法案,特朗普已签署 GENIUS 法案成为法律,而反 CBDC 和 CLARITY 法案正在提交至参议院。这是加密货币行业的一大胜利。

这三项法案是推动加密货币合法化的更广泛努力的一部分。监管清晰度将成为释放华尔街数万亿美元资金的关键,并进一步掀起加密货币创新的浪潮。

华尔街的终极目标:Token 化

区块链的真正颠覆力在于它消除了中间人,实现了无银行家的金融体系。这一点已在加密货币的「杀手级用例」——稳定币中得到了体现。稳定币允许用户在几秒钟内通过手机以不到一分钱的成本向全球朋友发送1万美元,完全绕开了西联汇款、PayPal 和银行等传统中介。

稳定币的采用率正在迅速上升,目前流通中的稳定币总值已达到2500亿美元,超过了加拿大元或英镑的实物货币量。稳定币只是美元的Token化形式,而接下来,股票、债券、房地产、石油桶以及艺术品等现实世界资产也将逐步上链。据估计,全球现实世界资产的总价值超过250万亿美元,这就是Token化市场的巨大潜力。

华尔街正站在Token化的前沿。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 (BlackRock) 最近推出了Token化的国债基金;另一家华尔街巨头富兰克林邓普顿 (Franklin Templeton) 也对其货币市场基金进行了类似的Token化操作。Robinhood 开始在欧洲为用户提供 OpenAI 和 SpaceX 等私营初创公司的Token化股份。摩根大通、瑞银集团、Visa、纽约梅隆银行、PayPal 等几乎所有华尔街公司都在向区块链迁移。甚至城市国家如迪拜也参与其中,最近将一整栋建筑Token化。

当前的金融基础设施几十年来未曾改变,却每天处理数万亿美元的交易。想象一下,当这些巨额资金开始在区块链上流动时,加密货币将迎来多么强劲的增长动力,而像贝莱德这样的公司通过消除中间人又将节省多少成本。

Token化第一阶段的最佳盈利方式

投资于构建新型金融体系管道的优质加密货币项目将是最佳选择。回顾过去三年人工智能热潮中最赚钱的方式,就是购买像 Nvidia(NVDA) 这样的基础设施提供商。在加密货币领域,以太坊 (ETH) 正扮演着类似的角色。

大多数Token化资产——从股票到Token化国债再到稳定币——都运行在以太坊上。贝莱德、Robinhood、Visa、PayPal、Stripe 和摩根大通都在以太坊上构建应用。以太坊正迅速成为基于区块链的新金融体系的结算层。随着更多资产上链,以太坊将赚取更多费用,从而推高其价格。

将以太坊视为加密货币领域的「Nvidia」毫不为过,它是第一阶段建设中的最大赢家,也是每个投资者必须持有的资产。但以太坊并非唯一的赢家。一些新兴的、更小、更快、更专业的协议正在崛起,它们专为Token化设计。一些专注于Token化国债,一些专为托管房地产等现实世界资产设计,还有一些正在重新定义借代机制。这些项目目前规模较小,相当于股票市场中的「纳米市值」公司。但随着华尔街资金涌入,这些平台的表现有望超越其他主要加密货币。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