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废止加密专项监管计划:全球监管呈现“融合”与“表演”鲜明对比

笔逼4 小时前

近日,美联储宣布废止2023年设立的“新兴活动监管计划”(NASP),这一举动标志着美国对加密行业的监管思路发生重大转变。与此同时,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仍在沿用传统监管手段,试图以旧方法应对新挑战。

01 美联储:不再单独盯加密

8月15日,美联储正式宣布废止NASP,该计划原本专门用于监管银行涉及加密相关业务的活动,例如托管比特币、参与稳定币结算以及与交易所合作等。此前,银行开展这些业务必须提前报备并获得美联储的批准。

图片

现在,美联储决定不再为加密业务单独立档,而是将其纳入常规金融监管框架中。这一决策的背后有三点主要原因:

  • 加密行业已逐步常态化,无需特殊标签;
  • NASP与其他监管机构存在职能重叠,效率低下;
  • 政治环境变化促使政策调整,特朗普政府强调扶持稳定币与加密创新。

简而言之,美国的监管思路正在从“另起炉灶”转向“融合”,即将加密融入现有金融秩序。

图片

02 其他地方:还在死磕“旧办法”

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仍在沿用传统的反洗钱和合规手段来应对加密行业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包括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最新报告和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的Travel Rule。

案例一:BIS 的“体面投降”

图片

BIS最近发布了一份《加密资产反洗钱合规方案》,结论颇具讽刺意味:

  • 传统KYC/AML在链上基本失效;
  • 新招如给钱包打分、让用户自查或在法币出入金设卡口,效果有限。

现实中的问题显而易见:

  • 钱包可以无限生成,身份与地址极易脱钩;
  • 跨境交易几秒钟完成,传统报备机制难以拦截;
  • 犯罪分子早已通过混币器和跨链桥绕过限制。

这份报告看似提出新思路,实则是承认传统方法无法应对去中心化世界的挑战。

案例二:Travel Rule 的全球乱象

FATF于2019年将1996年的银行电汇规则强行套用到加密行业,要求超过1000美元的交易必须附带身份信息。然而,这一规则的实际执行却是一地鸡毛:

  • 各国标准不一:美国门槛为3000美元,欧盟甚至要求“1欧分也要”,日本则实行零门槛;
  • 执行效果差:FATF 2025年的报告显示,75%的国家仍处于“部分合规”或“完全不合规”的状态;
  • 成本高企:Chainalysis 2025年报告指出,Travel Rule几乎未能拦住非法资金,却成为交易所合规预算中最沉重的负担。

图片

现实中,犯罪分子依旧逍遥法外,而所谓“合规企业”每年却要承担数百万美元的高昂合规成本。

03 两种路径的对比

美国:承认传统“特别监管”效果有限 → 废止NASP → 将加密纳入现有监管体系,并通过GENIUS Act等立法为稳定币和银行业务铺路。

全球(FATF/BIS主导):继续搬老办法上链 → Travel Rule高成本、低效率 → 报告一份份写,但犯罪分子依旧横行。

一句话总结:

  • 美国选择融合,将加密视为金融业的新一部分;
  • 全球大多数国家仍在表演,用20世纪的工具硬管21世纪的技术。

04 结语

美联储废止NASP并非放弃监管,而是承认加密不可能再被当作“特殊怪胎”对待,必须融入主流金融体系。相比之下,全球在加密应用上对传统监管体系的死磕,结果是成本高、效果差、创新被压制。

去中心化的潘多拉盒子已经打开,管不住的就别假装能管。真正的挑战在于:

  • 监管者能否接受新范式;
  • 技术方能否提供更聪明的合规工具。

未来几年,加密世界的监管格局可能呈现“美国融合”与“全球表演”的鲜明对照。

【削足適履】 | Facebook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