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超级应用时代 数据基础设施做好准备了吗?

洒脱喜8 小时前

TL;DR

  1. 数据挑战:高性能公链的出块时间竞争进入亚秒级时代。C 端高并发、高流量波动和多链异构需求增加了数据侧复杂性,数据基础设施需转向实时增量处理 + 动态扩展。传统批处理 ETL 延迟分钟到小时级,难以满足实时交易。新兴方案如 The Graph、Nansen、Pangea 引入流式计算,延迟压缩至实时跟踪级别。

  2. 数据竞争的范式转移:上周期满足“能看懂”;本周期强调“能赚钱”。Bonding Curve 模式下,延迟一分钟成本可数倍差距。工具迭代:从手动设置滑点 → 狙击 bot → GMGN 一体化终端。交易上链能力逐步商品化,核心竞争前沿滑向数据本身:谁能更快捕捉信号,谁就能帮用户盈利。

  3. 交易数据的维度扩展:Meme 本质是注意力金融化,关键在叙事、关注度与后续传播。链下舆情 × 链上数据的闭环:叙事追踪总结、情绪量化成为交易核心。“水下数据”:资金流向、角色画像、聪明钱/KOL 地址标签化,揭示链上匿名地址背后隐性博弈。新一代交易终端将链上链下多维信号融合到秒级,提升入场与避险判断。

  4. AI 驱动的可执行信号:从信息到收益。新阶段竞争目标:够快、自动化、能带来超额收益。LLM + 多模态 AI 可自动提炼决策信号,并结合 Copy Trading、止盈止损执行。风险挑战:幻觉、信号寿命短、执行延迟与风险控制。平衡速度与准确率,强化学习与仿真回测是关键。

  5. 数据看板的生存抉择:轻量数据聚合/看板类应用缺乏护城河,生存空间被压缩。向下:深耕高性能底层管道与数研一体化。向上:延展至应用层,直接做用户场景,提高数据调用活跃度。未来赛道格局:要么成为 Web3 水电煤的基础设施,要么成为 Crypto Bloomberg 的用户平台。

护城河正转向“可执行信号”和“底层数据能力”,长尾资产与交易数据闭环是加密原生创业者的独特机会。未来 2–3 年的机会窗口:

  • 上游基础设施:Web2 级处理能力 + Web3 原生需求 → Web3 Databricks/AWS。

  • 下游执行平台:AI Agent + 多维数据 + 无缝执行 → Crypto Bloomberg Terminal。

感谢 Hubble AI、Space & Time、OKX DEX 等项目对本研报的支持!

引子:Meme、高性能公链、AI 的三重共振

在上一轮周期中,链上交易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基础设施迭代,进入新周期,随着基础设施逐步成熟,以 Pump.fun 为代表的超级应用正成为加密行业的新增长引擎。这类资产发行模式以统一的发行机制与精巧的流动性设计,塑造了一个公平原始、暴富神话频出的交易战壕。这种高倍财富效应的可复制性,正在深刻改变用户的收益预期与交易习惯。用户需要的不仅是更快的入场机会,也需要在极短时间内获取、解析和执行多维度数据的能力,而现有数据基础设施已难以承载这种密度和实时性的需求。

随之而来的是对交易环境更高层次的需求:更低摩擦、更快确认、更深流动性。交易场所正加速迁移至以  Solana 和 Base 为代表的高性能公链与 Layer2 Rollup。这些公链的交易数据量级相比上一轮的以太坊提升了 10 倍有余,为现有数据提供商带来了更严峻的数据性能挑战。伴随 Monad、MegaETH 等新一代高性能公链上线在即,链上数据处理与存储需求将呈现指数级增长。

与此同时,AI 的快速成熟正在加速实现智能平权。GPT-5 的智力已经达到博士水平,Gemini 等多模态大模型可以轻松理解 K 线…… 借助 AI 工具,原本复杂的交易信号现在也可以被普通用户理解执行。在这一趋势下,交易者开始依赖 AI 做出交易决策,而 AI 交易决策离不开多维度、高实效数据。AI 正在从“辅助分析工具”演变为“交易决策中枢”,其普及进一步放大了对数据实时性、可解释性与规模化处理的要求。

在 Meme 交易狂潮、高性能公链扩张与 AI 商品化的三重共振下,链上生态对全新数据基础设施的需求越发迫切。

应对十万 TPS、毫秒级出块的数据挑战

随着高性能公链与高性能 Rollup 的崛起,链上数据的规模与速度已进入全新阶段。

伴随高并发与低延迟架构的普及,单日交易量轻松突破千万笔,原始数据规模以百 GB 计。以 Solana 为例,其近 30 天日均 TPS 超过 1,200,每日交易数超 1 亿笔;在 8 月 17 日更是创下了 107,664 TPS 的历史新高。据统计,Solana 账本数据以每年 80-95 TB 的速度快速增长,换算到每天就是 210-260 GB。

加密超级应用时代 数据基础设施做好准备了吗?

▲ Chainspect,30 天平均 TPS

加密超级应用时代 数据基础设施做好准备了吗?

▲ Chainspect,30 天交易量

不仅吞吐量攀升,新兴公链的出块时间也已进入毫秒级。BNB Chain 的 Maxwell 升级将出块时间缩短至 0.8s,Base Chain 的 Flashblocks 技术则压缩至 200ms。今年下半年,Solana 计划以 Alpenglow 取代 PoH,将区块确认时间降至 150ms,而 MegaETH 主网更以 10ms 的实时出块为目标。这些共识与技术的突破大幅提升了交易的实时性,却对区块数据同步和解码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然而,下游数据基础设施大多仍依赖批处理 ETL 管道,不可避免地存在数据延迟。以 Dune 为例,Solana 上的合约交互事件数据通常延迟约 5 分钟,而协议层聚合数据甚至需等待 1 小时。这意味着,用户本可在 400ms 内被确认的链上交易,却要延迟数百倍才能在分析工具中可见,对实时交易类应用而言几乎不可接受。

加密超级应用时代 数据基础设施做好准备了吗?

▲ Dune, Blockchain Freshness

为应对数据供给侧的挑战,部分平台已转向流式与实时架构。The Graph 借助 Substreams 与 Firehose 将数据延迟压缩至近实时。Nansen 通过引入 ClickHouse 等流式处理技术,在 Smart Alerts 与实时仪表盘上实现了数十倍性能提升。Pangea 则通过汇聚社区节点提供的计算、存储与带宽,以不到 100ms 的延迟为做市商、量化分析师、中央限价订单簿 (Clobs) 等 B 端提供实时流式数据。

加密超级应用时代 数据基础设施做好准备了吗?

▲ Chainspect

除了数据量庞大,链上交易还呈现出明显的流量分布不均特征,过去一年间,Pumpfun 周交易量最低到最高相差近30倍。2024 年,Meme 交易平台 GMGN 曾在 4 天内遭遇 6 次服务器“挤爆” 的事故,被迫将底层数据库从 AWS Aurora 迁移至开源分布式 SQL 数据库 TiDB。迁移后,系统的水平扩展能力与计算弹性大幅提升,业务敏捷性提高了约 30%,显著缓解了交易高峰期的压力。

加密超级应用时代 数据基础设施做好准备了吗?

▲ Dune, Pumpfun Weekly Volume

加密超级应用时代 数据基础设施做好准备了吗?

▲ Odaily, TiDB 的 Web3 服务案例

多链生态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复杂性。不同公链在日志格式、事件结构和交易字段上的差异,使得每新增一条链都需要定制化的解析逻辑,极大考验数据基础设施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一些数据提供商因此采取“客户优先”策略:哪里有活跃的交易活动,就优先接入哪条链的服务,在灵活性与规模化之间权衡取舍。

如果在高性能链盛行的背景下,数据处理仍停留在固定间隔模式的批处理 ETL 阶段,就会面临延迟积压、解码瓶颈和查询滞后的困境,无法满足对实时性、精细化和动态交互的数据消费需求。为此,链上数据基础设施必须进一步演进至流式增量处理与实时计算架构,同时配合负载均衡机制,以应对币圈周期性交易高峰带来的并发压力。这不仅是技术路径的自然延伸,也是保证实时查询稳定性的关键环节,更将在新一代链上数据平台的竞争中形成真正的分水岭。

速度即财富:链上数据竞争的范式转移

链上数据的核心命题,已从“可视化”转向“可执行”。在上个周期,Dune 是链上分析的标配工具。满足了研究者和投资者“能看懂”的需求,人们用 SQL 图表拼接链上叙事。

  • GameFi 和 DeFi 玩家们依赖 Dune 追踪资金流入流出,计算打金收益率,并在市场拐点前及时撤退。

  • NFT 玩家们通过 Dune 分析成交量趋势、鲸鱼持仓和分布特征,以预测市场热度。

然而在本轮周期,Meme 玩家是最活跃的消费群体。他们推动了现象级应用 Pump.fun 累计创收 7 亿美元,接近上个周期消费级龙头应用 Opensea 总收入的 2 倍。

在 Meme 赛道中,市场的时间敏感性被放大到极致。速度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决定盈亏的核心变量。在由 Bonding Curve 定价的一级市场,速度即成本。代币价格随买入需求指数级上涨,哪怕延迟一分钟,入场成本也可能相差数倍。据 Multicoin 研究,该游戏中最赚钱的玩家通常要支付 10% 的滑点才能比竞争对手提前三个点入块。财富效应与“暴富神话”推动玩家追逐秒级 K 线、同区块交易执行引擎一站决策面板,比拼信息收集和下单速度。

加密超级应用时代 数据基础设施做好准备了吗?

▲ Binance

在 Uniswap 的手动交易时代,用户需自行设置滑点与 gas,前端也看不到价格,交易更像是一次“买彩票”;到 BananaGun 狙击 bot 时代,自动狙击和滑点技术让零售玩家得以和科学家站在同一起跑线;再到 PepeBoost 时代,Bot 在第一时间推送开池信息的同时,也会同步推送前排持仓数据;最终发展至如今的 GMGN 时代,打造了集 K 线信息、多维数据分析与交易执行于一体的终端,成为 meme 交易的“Bloomberg Terminal”。

随着交易工具不断迭代,执行门槛逐渐消解,竞争前沿不可避免地滑向数据本身:谁能更快、更准地捕捉信号,谁就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建立交易优势,帮用户赚钱。

维度即优势:K 线之外的真相

Memecoin 的本质是注意力的金融化。优质叙事能持续破圈,聚合注意力,价格与市值由此被推高。对 Meme 交易者而言,实时性固然重要,但要想拿到大结果,更关键的是回答三件事:这个代币的叙事是什么、谁在关注、以及注意力如何在未来持续放大。这些仅在 K 线上留下影子,真正的驱动力需要依赖多维数据——链下舆情、链上地址与持仓结构、以及二者的精准映射。

链上 × 链下:从注意力到成交的闭环

用户在链下吸引注意力,在链上完成交易,二者的闭环数据正在成为 Meme 交易的核心优势。

叙事追踪与传播链识别

在 Twitter 等社交平台,诸如 XHunt 的小工具可帮助 Meme 玩家分析项目的 KOL 关注列表,以判断项目背后的关联人以及潜在注意力传播链。6551 DEX 通过聚合推特、官网、推文评论、发盘记录、KOL 关注等,为交易者生成完整的、随舆情实时变化的AI报告,帮助交易者精准捕捉叙事。

加密超级应用时代 数据基础设施做好准备了吗?

情绪指标量化

Kaito 和 Cookie.fun 等 Infofi 工具对 Crypto Twitter 做内容做聚合与舆情分析,给出 Mindshare、 Sentiment、Influence 的可量化指标。以 Cookie.fun 为例,其将 这两项指标数据直接叠加到价格图表上,把链下情绪变成可读的“技术指标”。

加密超级应用时代 数据基础设施做好准备了吗?

▲ Cookie.fun

链上链下并列重要

OKX DEX 在产品上将 Vibes 分析与行情并列展示,聚合 KOL 喊单时间点、头部关联 KOL、Narrative Summary 与综合打分,缩短链下信息检索时间。Narrative Summary 已然成为用户反响最好的 AI 产品功能。

加密超级应用时代 数据基础设施做好准备了吗?

水下数据展示:把“可见账本”转成“可用 Alpha”

传统金融的订单流数据掌握在大型经纪商手中,量化公司为了优化交易策略,每年需支付数亿美元才能获取。相比之下,Crypto 的交易账本完全公开透明,相当于将高价情报“开源化”,形成一座亟待开采的露天金矿。

水下数据的价值在于从可见的交易中提炼出不可见的意图。这包括资金流向与角色刻画——庄家建仓或派发线索、KOL 小号地址、筹码集中或分散、捆绑交易(bundles)与异常资金流向;也包括地址画像联动——对各地址进行聪明钱、KOL/VC、开发者、钓鱼、老鼠仓等标签划分,并与链下身份绑定,串联链上链下数据。

这些信号往往难以被普通用户察觉,却能显著影响短期市场走势。通过实时解析地址标签、持仓特征与捆绑交易,交易辅助工具正在揭示“水面之下”的博弈动向,帮助交易者在秒级行情中规避风险、寻找 alpha。

例如,GMGN 在链上实时交易和代币合约数据集合之上,进一步整合了聪明钱、KOL/VC 地址、开发者钱包、老鼠仓、钓鱼地址、捆绑交易等标签分析,将链上地址与社媒账号映射,把资金流动、风险信号与价格行为对齐到秒级,帮助用户更快进行入场和避险判断。

加密超级应用时代 数据基础设施做好准备了吗?

▲ GMGN

AI 驱动的可执行信号:从信息到收益

“下一轮 AI,卖的不是工具,而是收益。” —— 红杉资本

这一判断在 Crypto Trading 领域同样成立。当数据的速度和维度都达标后,再往后的竞争目标便是在数据决策环节,能否把多维复杂数据,直接转化为可执行的交易信号。数据决策的 评价标准可以归结为三点:够快,自动化,以及超额收益率。

  • 够快:随着 AI 能力的不断进步,自然语言与多模态 LLM 的优势在这里将逐步发挥。它们不仅能整合与理解海量数据,更能在数据之间建立语义联系,自动提炼出决策性结论。在链上高强度、低交易深度的交易环境中,每个信号都具有很短的时效性和资金容量,速度直接影响了信号能带来的收益率。

  • 自动化:人无法一天 24 小时盯盘交易,但 AI 可以。例如,用户可以在 Senpi 平台向 Agent 下达带止盈止损的 Copy Trading 条件买入单。这就需要 AI 在后台实时对数据做轮询或监控处理,并在监控到建议信号时自动决策下单。

加密超级应用时代 数据基础设施做好准备了吗?

  • 收益率:最终,任何交易信号的有效性都取决于它能否持续带来超额回报。AI 不仅需要对链上信号有足够的理解能力,还要结合风险控制,在波动性极高的环境下尽量提升风险收益率。比如将滑点损失、执行延迟等链上独有的收益率影响因素考虑在内。

这种能力正在重塑数据平台的商业逻辑:从卖“数据访问权”,到卖“收益驱动信号”。下一代工具的竞争焦点不再是数据覆盖,而是信号的可执行性——能否真正完成从“洞察”到“执行”的最后一公里。

一些新兴项目已开始探索这一方向。例如: Truenorth 作为 AI 驱动的发现引擎,它将“决策执行率”纳入信息有效性评估,通过强化学习不断优化结果输出,最大限度减少无效噪音,帮助用户构建直接面向下单的可执行信息流。

加密超级应用时代 数据基础设施做好准备了吗?

▲ Truenorth

尽管 AI 在生成可执行信号上具备巨大潜力,但也面临多重挑战。

  1. 幻觉:链上数据高度异构且噪音庞杂,LLM 在解析自然语言查询或多模态信号时,容易出现“幻觉”或过度拟合,影响信号收益率和准确性。比如对于多个同名代币, AI 时常无法找到 CT Ticker 对应的合约地址。又比如对于很多 AI 信号产品,大家常会将 CT 中对 AI 的讨论指向 Sleepless AI。

  2. 信号寿命:交易环境瞬息万变。任何延迟都会侵蚀收益,AI 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数据提取、推理与执行。即使是最简单的 Copy Trading 策略,若没有跟进聪明钱,收益也会由正转负。

  3. 风险控制:在高波动场景下,若 AI 连续上链失败或滑点过大,不仅无法带来超额收益,还可能在几分钟内消耗掉全部本金。

因此,如何在速度与准确性之间找到平衡,并通过强化学习、迁移学习、仿真回测等机制来降低错误率,是 AI 在这一领域落地的竞争点。

向上还是向下?数据看板的生存抉择

随着 AI 能够直接生成可执行信号甚至辅助下单,单纯依赖数据聚合的“轻中间层应用”正面临生存危机。无论是把链上数据拼成看板工具,还是在聚合之上套一层执行逻辑的交易 Bot,本质上都缺乏可持续的护城河。过去,这类工具凭借便捷性或用户心智(例如用户习惯在 Dexscreener 查看代币 CTO 情况)尚能立足;但如今,当相同数据在多处可得、执行引擎日益商品化、AI 能直接在同一数据之上生成决策信号并触发执行时,它们的竞争力正在被迅速稀释。

未来,高效的上链执行引擎会不断成熟,进一步降低交易门槛。在这种趋势下,数据提供商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向下,深耕更快的数据获取与处理基础设施;要么向上,延伸至应用层,直接掌控用户场景与消费流量。夹在中间、只做数据聚合与轻量封装的模式,生存空间将持续被挤压。

向下,意味着构建基础设施护城河。Hubble AI 在做交易产品的过程中,意识到单纯依赖 TG Bot 无法形成长期优势,于是转向上游数据处理,致力于打造“Crypto Databricks”。在将 Solana 数据处理速度做到极致后,Hubble AI 正从数据处理走向数研一体化平台,在价值链上游占据位置,为美国“金融上链”叙事和链上 AI Agent 应用的数据需求提供底层支撑。

向上,则意味着延展至应用场景,锁定终端用户。Space and Time 起初定位于亚秒级 SQL 索引与预言机推送,但近期也开始探索 C 端消费场景,推出以太坊上的 Dream.Space ——一种“vibe coding”产品。用户可以自然语言编写智能合约或生成数据分析 Dashboard。这一转型不仅提高了自身数据服务的调用频率,也借助终端体验与用户形成直接粘性。

由此可见,夹在中间、仅靠出售数据接口的角色正在失去生存空间。未来的 B2B2C 数据赛道,将由两类玩家主导:一类是掌控底层管道、成为“链上水电煤”的基础设施型公司;另一类是贴近用户决策场景、把数据转化为应用体验的平台。

小结

在 Meme 狂潮、高性能公链爆发与 AI 商业化的三重共振下,链上数据赛道正在经历结构性转折。交易速度、数据维度与执行信号的迭代,让“看得见的图表”不再是核心竞争力,真正的护城河正在转向“能帮用户赚钱的可执行信号”与“支撑这一切的底层数据能力”。

未来 2–3 年,加密数据领域最具吸引力的创业机会,将出现在 Web2 级别基础设施成熟度与 Web3 链上原生执行模式的交汇点上。BTC/ETH 等大币种的数据由于高度标准化,特征接近传统金融期货类产品,已逐渐被传统金融机构与部分 Web2 金融科技平台纳入数据覆盖范畴。

相反,Meme 币及长尾链上资产的数据呈现出极高的非标准性与碎片化特征——从社区叙事、链上舆情到跨链流动性,这些信息需要结合链上地址画像、链下社交信号甚至秒级交易执行来解读。正是在这一差异下,长尾资产与 Meme 数据的处理和交易闭环,才构成了加密原生创业者的独特机会窗口。

我们看好在以下两个方向长期深耕的项目:

  • 上游基础设施 —— 拥有比肩 Web2 巨头处理能力的流式数据管道、超低延迟索引、跨链统一解析框架的链上数据公司。这类项目有望成为 Web3 版的 Databricks/AWS,伴随用户逐步向链上迁移,交易量级有望呈数量级增长,B2B2C 模式具备长期复利价值。

  • 下游执行平台 —— 集成多维数据、AI Agent 与无缝交易执行的应用。通过将链上/链下的碎片化信号转化为可直接执行的交易,这类产品有潜力成为 Crypto 原生的 Bloomberg Terminal,其商业模式不再依赖数据访问费,而是通过超额收益与信号交付变现。

我们认为,这两类玩家将主导下一代加密数据赛道,并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