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Polygon到WLFI:Aave屡次成“垫脚石”,DeFi合作信任危机何解?

瑾年说币12 小时前
原文作者:老陆(@Luyaoyuan1),加密 OG
来源:老陆(@Luyaoyuan1)

编者语:8月24日,Aave与WLFI团队围绕“Aave应获得WLFI代币总供应量7%”一事产生分歧,导致AAVE代币价格剧烈波动。事件的起因可追溯至2024年12月,当时WLFI团队发布了一项提案,建议在以太坊主网上启动Aave V3实例,并将其作为WLFI借贷生态的合作伙伴。提案通过后,AaveDAO将享有该实例产生的20%协议费用,并分配得到WLFI代币总供应量的约7%,用于治理、流动性激励及推动去中心化进程。

然而事情在近期出现戏剧性反转。昨日晚间,疑似WLFI Wallet团队成员、推特用户@0xDylan_否认了“Aave将获得WLFI总量7%代币”的消息。对此,Aave创始人Stani.eth迅速回应,指出该提案由WLFI团队撰写并提交,且已通过Aave DAO依法投票通过,他还附上了原始提案链接作为凭证。

从Polygon、Morpho再到WLFI:Aave屡成“垫脚石”,DeFi君子协议形同纸糊?

这一事件并非孤例。Aave曾多次陷入类似争议:项目方借由“Aave合作”或“提案”获取声誉背书,但最终未能兑现承诺。这暴露了DAO治理提案的局限性:当合作一方中心化程度较高且拒绝履行提案时,链上治理如何有效执行?此外,在缺乏传统法律框架支持的背景下,DeFi项目如何突破“君子协议”式的信任困局,建立更可靠的合作机制?这是Aave乃至整个DeFi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下为加密OG @Luyaoyuan1的相关推文内容:


2021年4月,Polygon(市值约40亿美元)拿出价值4000万美元的1% MATIC激励Aave(当时市值约65亿美元)。对当时的AAVE而言,这只是锦上添花;但对DeFi生态尚属贫瘠的Polygon而言,却是雪中送炭。


在Swap领域:直到2021年12月,Uniswap才正式部署到Polygon,在此之前QuickSwap占据主导。


在借贷领域:Polygon上也曾涌现不少Fork主网借贷产品的协议,但安全性堪忧,例如EZLend就曾遭遇多次攻击。


4000万美元的激励带来了超过10亿美元的TVL,MATIC价格从0.4一路飙升至2021年12月的2.6美元。虽然这并非完全归功于Aave,但其影响无疑是深远的。那个年代的估值逻辑更为“朴素”——资金沉淀决定估值,有活水就有活钱。不像现在,10亿美元的TVL已随处可见。Polygon与Aave的合作被视为公链与应用双赢的经典范例,也成为后来人效仿的模板。


转到2024年12月,由于Polygon跨链桥中13亿美元的资产该放在Morpho还是Aave,引发了激烈争论。Polygon一度犹豫不决,而Aave则强硬回应,调整了Polygon借贷平台的参数,将LTV设为0,冻结流动性,甚至考虑退出Polygon。最终,Polygon选择维持原状,Aave自此对Polygon保持高度谨慎。


至于Morpho,它的故事颇具戏剧性。最初只是Aave/Compound的利率优化层,后来却独立推出Morpho Blue,凭借强悍的BD能力迅速扩张,争夺市场份额,成为Aave最具威胁的对手。他们的策略是尽可能游说各类链上资金方将流动性迁移至Morpho,从而与Aave正面竞争。


这些故事引出了几个问题:


Polygon当初是否非选Aave不可?没有Aave,Polygon的生态能否如此快速启动?还是会因安全事件频发而无人问津?


Morpho的行为究竟算什么?这是市场创新还是“吃人家奶长大再反咬一口”?


Polygon在利益面前,是否还记得当年的雪中送炭,还是早已将那份恩情抛诸脑后?


Aave的故事还在继续,类似的情景又在WLFI与Aave之间重演:借势借了,背书背了,后续双方发展会如何?两年后我会再挖出来。


来自Dough Finance的产品你怕吗?项目之间是这样,人之间呢?


(以上内容仅基于公开信息撰写,不涉及任何头寸或利益关系,请读者自行判断与评估风险。)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