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布局RWA项目的成本与挑战

区块链大本营6 小时前

作者:J.A.E, PANews

随着房地产、新能源、创新药、出行等领域的港股上市公司相继发布与RWA(Real-World Assets,现实世界资产)相关的公告,股票市场和投资者的关注度被迅速点燃。在先行者股价飞升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加速探索RWA或数字资产业务。

RWA被广泛宣传的优势包括提高资产流动性、降低投资门槛以及简化交易流程。然而,其背后隐藏的复杂性与高昂的成本却鲜为人知。实际上,RWA项目不仅涉及技术上的资产上链,还需要在商业模式、法律合规及技术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哪类资产适合代币化?

RWA的核心定义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将现实世界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如不动产、私募股权、票据、债券等)代币化,使其能够在加密市场中流通、交易与应用。

不过,并非所有资产都适合代币化。底层资产的质量和类别至关重要。以下是几位行业专家的观点:

首先,标准化和高流动性资产是RWA产品成功发行的关键条件。上海曼昆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毛捷豪指出,货币基金、美债等已实现金融化的资产是RWA代币化的理想选择。

传统企业入局RWA要花多少钱?

其次,RWA产品的收益率必须具备竞争力。Conflux联合创始人兼COO张元杰解释道,RWA资产的收益不仅需要与传统金融市场中的无风险利率(如美债收益率)竞争,还需与DeFi协议的收益率抗衡。为吸引更多资金,许多RWA项目采用“双重收益”模式:底层资产收益叠加额外的代币激励,以提供更高的潜在回报。

尽管部分非标资产(如光伏换电桩项目)在叙事层面极具吸引力,但由于其规模化和流动性较差,难以满足市场对可复制性和高流动性的需求,因此不应成为RWA的主流资产。

上海万向区块链股份公司研究经理郑丽江认为,RWA的核心优势在于:
1)全球价格发现和全天候流动性:传统金融资产交易受时间和地域限制,而RWA可通过区块链实现无缝交易与全球化定价;
2)可组合性与普适性:RWA的“可编程性”使其能够作为DeFi生态中的“乐高积木”,创造出全新的金融产品和应用场景;
3)发行效率:相较于传统的资产证券化工具(如ABS或REITs),RWA在发行周期和成本上具有显著优势。

然而,RWA领域也存在一些普遍误区,如“万物皆可上链”和“资产代币化等于资产证券化”。这些误解可能导致项目方忽视资产内在价值的重要性,或低估法律合规和技术落地的复杂性。

做一个RWA项目的成本有多高?

根据区赋咨询创始人Ray的分析,香港地区的RWA项目可分为两种模式:单次发行和长期布局。不同模式的成本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RWA产品单次发行的成本通常在300万至600万人民币之间。具体费用由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组成:

法律合规费用约为10万至20万人民币。主要用于搭建SPV(特殊目的实体)架构并确保其满足跨境合规要求,特别是大陆与香港的法系兼容性。跨境合规尤其复杂,需同时满足两地的法律法规。

技术上链费用约为50万至80万人民币。涵盖智能合约开发、安全审计以及链上数据与链下资产信息同步等功能。资产复杂度是影响成本的重要变量。

券商通道费用高达200万至300万人民币。这是RWA产品单次发行中最高的成本项,由持牌香港券商收取,用于提供合规把控、尽职调查、发行通道及承销服务。

募资成本约为募资金额的2%至5%,QFLP通道费约为募资额的1%。这两项费用高度依赖产品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信用。

宣发成本则处于动态浮动状态。目前由于RWA仍处于早期阶段,媒体自发报道较多,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专业化的营销和品牌塑造将成为必要支出。

传统企业入局RWA要花多少钱?

对于计划在香港深耕RWA业务的项目方而言,初始投入还包括离岸架构搭建(约30万人民币)和牌照申请(如1号牌、4号牌、9号牌及VASP牌照)。其中,VASP牌照申请成本尤为高昂,HashKey曾耗资千万完成申请。

此外,经营RWA业务需要持续投入固定费用,包括审计、合规与法务人员的人力成本,以及年度维护费用。

传统企业入局RWA要花多少钱?

高昂的进入壁垒和持续运营成本使得RWA领域逐渐呈现“寡头化”趋势。

RWA面临的关键桎梏有哪些?

除成本壁垒外,RWA项目还面临生态系统层面的结构性瓶颈:

首先是技术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预言机和跨链协议等区块链基础设施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单点风险。

其次是复合型人才的稀缺。既精通TradFi又了解DeFi的资产管理人极为紧缺。

最后是链上分销渠道的匮乏。亚太地区本土化链上分销渠道不足,导致优质资产难以建立完整的流动性循环。

综上所述,RWA的大规模落地是一个由技术、人才与渠道共同组成的体系化挑战。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