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协议Lombard能否突破比特币生态叙事困境?

却原来13 小时前

作者:Haotian;来源:X,@tmel0211

近期,随着Buidlpad公售的开启,市场对Lombard的讨论热度不断上升。其中一种声音认为,Lombard的$BARD之于比特币,正如Circle、Tether等稳定币巨头之于美元。这一类比颇为精准,但该如何理解这一定位呢?

简单来说,Lombard的目标是在全球资产大规模上链的趋势下,成为比特币流动性的基础设施层,从而锁定下一个叙事周期的话语权。

1)许多人对$LBTC并不陌生,它是目前唯一被AAVE接纳的BTC协议。在短短92天内,其总锁仓价值(TVL)达到了10亿美元,并为超过12条公链引入了超过20亿美元的流动性,占据了整个比特币LST市场份额的57%。

这些数据验证了一个事实:Lombard通过LBTC正在激活大量沉睡的BTC资产。回到文章开头的定位,LBTC的野心远不止是一个比特币LST质押代币,而是锁定规模达2.2万亿美元的BTC市场,通过“产品>平台>基础设施”的进化路径,复制稳定币巨头Circle和Tether的垄断地位

回顾Tether和Circle的成功蜕变路径,他们先是通过USDC/USDT占领市场,随后成为“链上美元”的实际发行方和分配方,最终融入Web3生态的DeFi协议、CEX、DApp应用等全支付场景中。

类比来看,Lombard的LBTC也有类似目标,即争做BTC流动性的“总闸门”。

2)在基础设施层方面,Lombard构建了一套“联盟链+SDK+DeFi市场”的全栈解决方案。从这一点来看,既有联盟链又有DeFi协议市场的组合,不难感受到Lombard在当前去原教旨主义、追求资金效率周期下的“务实”策略。

以Lombard Ledger这个联盟链账本为例,它由OKX、Galaxy、DCG、Wintermute、Antpool、F2pool等14家顶级机构共同验证。本质上,它并不追求技术上的绝对去中心化,而是通过机构间的竞合关系实现商业上的制衡

这一点也合情合理。交易所之间本身就是竞争对手,做市商需要在不同平台间套利,矿池则是BTC基础设施的支点,任何一方作恶都会损害自身的核心业务。

因此,Lombard Ledger更像是一个BTC的“准L2”层。与传统意义上追求继承BTC主网安全性的Layer 2不同,它的重点在于如何从资金效率层面支撑比特币的全链流动性。此外,Lombard SDK允许任何链、协议或钱包直接嵌入原生BTC存款和收益功能,相当于通过“赋能”让每条链都具备了比特币Layer 2的能力。

可以说,Lombard通过联盟链账本的方式,在去中心化和机构需求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在现今华尔街机构主导的加密叙事下,这种做法无需隐藏,其实就是用机构化的思维来做机构的生意

3)最后不得不提到比特币生态原生叙事的先天不足问题。例如,Babylon提出了宏大的叙事,利用密码学技术让BTC实现原生质押;Solv Protocol则通过聚合流动性路线,将各家BTC封装成SolvBTC,以解决流动性分散的问题。

然而,包括Lombard的这套商业化务实打法,如果仅局限于Crypto原生内场,总感觉有些力不从心。毕竟,若都假定一个繁荣的BTC生态为基础来定价和估值,大家都会陷入被动

问题的本质在于:BTCFi仍处于“自己玩自己的”阶段,缺乏真正的外部资金注入

因此,Lombard近期的一系列动作似乎都在试图冲破纯Crypto原生叙事的重围。例如,推出代币化期权、质押型ETF等机构产品。这些产品的目标很明确——让传统金融机构能够参与BTCFi,甚至无需了解什么是DeFi或LST,或许只需知道这个ETF能提供8-10%的BTC本位收益即可。

某种程度上,先让机构资金能够合规地配置加密资产,然后逐步引导他们参与链上活动,直到提供的产品服务能直接对接到传统金融的资金池。

让外部资金主动流入,便无需苦等那个原生BTC“生态繁荣”不确定性的未来了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