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入场支付链:稳定币迈向“BaaS”新时代
随着稳定币持续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其影响力,价值链的核心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从发行端逐步转向分发端。一个显著的趋势是白标模式(White-label)的兴起,前端平台专注于流量和用户体验,而底层由专业机构提供储备管理、审计与合规服务,这被称为“稳定币即服务”(STaaS)。这意味着发行门槛降低后,差异化将更多依赖于分发能力与品牌,而非资产本身的信任度。未来市场格局可能因此发生变化,从少数巨头垄断走向一批中型规模(10–250亿美元)的多元化生态。
类似的逻辑正在卡组织与银行领域上演。发卡业务逐渐API化、模块化,“发卡即服务”让企业能够快速嵌入支付流程,盈利模式也从利息和年费转向数据沉淀与可编程性。
然而,支付区块链受限于隐私、合规与性能的“不可能三角”困境。谷歌研发的GCUL虽然切合金融机构需求,但以牺牲开放性为代价,加之其在广告与支付网络间的潜在利益冲突,能否成为稳定币支付的公共基础设施仍存疑。
市场概览与增长亮点
目前,稳定币总市值达$282.841b(约2828.4亿美元),周环比增长$6.522b(约65.22亿美元)。市场格局方面,USDT继续保持主导地位,占比59.55%;USDC位居第二,市值$70.375b(约703.75亿美元),占比24.88%。
区块链网络分布
稳定币市值前三网络:
- 以太坊:$148.551b(1486亿美元)
- 波场 (Tron):$81.617b(816亿美元)
- Solana:$12.178b(122亿美元)
周增长最快的网络 TOP3:
- M By M^0 (M) :+11.32%
- Dai (DAI) :+9.99%
- USD Coin (USDC) :+5.57%
数据来自 DefiLlama
品牌与发行的解耦:稳定币的 STaaS 化未来
随着稳定币发行逐渐商品化,价值链的重心已由“发行”转向“分发”。如果说上半场是机构主导的储备与铸造,下半场则取决于谁能将稳定币送到更多用户与商家手中。
合规与技术的成熟使稳定币的应用场景超越交易所,延伸至企业财资、资本市场与消费网络,卡组织与发卡行则推动其进入零售支付体系。稳定币从出金工具转向长期在网络中流通,其生命周期被大幅延长,甚至可能在链上与链下经济之间形成粘合。
在商业竞争中,分发能力往往比产品本身更重要,稳定币也不例外。其成功取决于能否被广泛接受,而白标模式正在普及,即平台无需自建储备和合规体系,就能在监管框架下调用稳定币能力,优化支付与清算流程。Metamask与Bridge、PayPal与Paxos等案例表明,用户关系与使用场景掌握在平台,储备管理与合规审计则外包给发行方。即便如PayPal这样的巨头,也能在不直接发行的前提下分发带息稳定币。这种“品牌与发行解耦”的模式,使稳定币的功能以服务化的方式被嵌入更广泛的支付与结算流程。
在传统金融中,银行把存款、借贷、发卡等能力抽象为API,这被称为BaaS(Banking-as-a-Service),而在稳定币时代,这一逻辑演化为STaaS(Stablecoin-as-a-Service),即将发行、储备管理、审计与合规抽象为底层服务,由专业机构承担复杂环节,让平台专注于用户与场景。
除了“发行即服务”,我们还看到了一种新模式——发卡即服务(Card Issuing-as-a-Service)。传统四方模式依赖利息与交换费的盈利逻辑在链上支付面前逐渐失效,银行开始将牌照、存款与信贷额度模块化,通过API向金融科技公司输出,并与稳定币的可编程性结合,深度嵌入工资支付、自由职业者结算等B2B流程。这种模式的优势不再来自信用扩张,而是来自迁移壁垒、数据沉淀和可编程性。
谷歌云为金融机构开发许可制支付链 GCUL
据Google Cloud Web3业务战略负责人Rich Widmann在LinkedIn上披露,谷歌正研发一条名为Universal Ledger (GCUL)的许可制区块链,面向金融机构,支持原生链上银行资金、跨币种清算和可编程支付。
谷歌切入区块链的核心假设是,银行在数字货币浪潮下必须转型,从传统清算节点升级为链上资产发行者与分发主体。GCUL提供合规内嵌、Python智能合约和API接入,使银行可将存款、证券、清算业务迁移至链上,主动掌控资金流动。
与Stripe的闭环生态不同,谷歌意在提供中立的底层设施,目前已与芝商所(CME)开展代币化试点,瞄准那些没有自建链但希望进入加密支付的机构。正如Google Cloud Web3负责人Rich Widmann所言:“Tether不会用Circle的链,Adyen也未必用Stripe的链,但任何机构都可以在GCUL上开发支付服务。”
不过,GCUL走许可制路线,满足了金融机构对隐私、合规和吞吐量的刚需,但也牺牲了公链的开放性。考虑到谷歌在云、广告、搜索和浏览器上的既有利益,市场担心它在广告和支付网络之间可能难以完全中立,这让GCUL能否成为稳定币支付的“公共底层”打上了问号。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