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稳定币的十大常见误解解析
移动支付网讯:稳定币作为数字金融领域的新兴产物,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今年8月1日,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实施;7月中旬,美国也通过了稳定币《GENIUS法案》。
稳定币立法的逐渐完善推动了行业以及市场的广泛关注,市场的持续火热也让“稳定币”这一概念逐渐进入金融支付领域甚至普通消费者群体。然而,伴随着稳定币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其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本文将梳理关于稳定币的十大常见误解,帮助读者全面、客观地理解这一兼具传统金融稳定性与区块链技术优势的创新产物。
误解一:稳定币的价值绝对稳定
有人认为,稳定币顾名思义其价值就一定“稳定”,这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事实上,稳定币的价值并非绝对稳定,而是相对于高波动性加密资产而言较为稳定。
稳定币是一种特殊的加密货币。所谓的特殊,其实就是它锚定的资产,可能是法定的货币,也可能是黄金。当然法定的货币可能是美元、人民币、港币等货币,也有锚定算法的稳定币等不同的类型。稳定币的核心设计目标是通过锚定特定的资产,采用特定的机制,来维持币值稳定,在价格剧烈波动的加密市场上面来充当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的作用。
因此,稳定币的稳本质上是通过法定资产的抵押,超额加密资产担保或是算法的调控,来实现价格的锚定,并在监管框架下实现兑付的信用。
也就是说,稳定币是锚定资产的信用延伸,既存在技术性脱锚风险,也受到锚定资产波动的影响。例如2023年硅谷银行倒闭时,USDC就因为部分储备金存放在该银行而一度跌至0.87美元。
从锚定资产角度看,即使是最稳定的美元稳定币,也会随着美元自身的购买力变化而变化,这意味着美元贬值会直接削弱稳定币的购买力。在美元信用削弱的背景下,持有美元稳定币同样面临价值缩水风险。因此,稳定币的价值稳定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误解二:稳定币完全去中心化
不少人认为稳定币像比特币一样完全去中心化。实际上稳定币更像是一个混合体,发行和托管是中心化的,但交易和投资是去中心化的。
USDC、USDT等稳定币大都由发行机构中心化发行,发行方保留冻结异常账户、调整智能合约参数的权力,具有半中心化的治理特征。
误解三:稳定币等同于一般加密资产
许多讨论将稳定币与比特币、以太坊等一般加密资产混为一谈,认为它们都是完全去中心化、价格高度波动的数字资产。这种观点忽视了稳定币的特殊属性。
稳定币是有锚定物或抵押品的加密资产,和市面上流行的加密代币如以太币、狗狗币等不同。稳定币的底层技术也包括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但其价值不完全是由市场和用户决定的,不会大范围偏离锚定物。
稳定币特别是法币支持型稳定币兼具法定货币的稳定性和区块链的技术优势,与比特币等存在本质区别。比特币完全去中心化,而USDT、USDC等主流稳定币具有半中心化特征——发行机构保留冻结账户、调整合约参数的权力,同时需遵守各地区的监管要求。正因这些差异,各国普遍将一般加密资产认定为金融资产(如证券),而将稳定币视为支付工具,适用不同的监管框架。
误解四:稳定币即能实现“支付即结算”
稳定币能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特性,实现点对点交易,从底层重塑传统支付体系,大幅缩短跨境支付链条。
但实际上,虽然稳定币可以达到点对点支付,但仍然是在稳定币的支付体系内。对此,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金融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也曾表示,稳定币“支付即结算”是错误的命题,稳定币在没有兑换为法定货币前,结算并没有实质完成。
因此,移动支付网认为,稳定币虽然是基于区块链的点对点支付,在支付效率和成本上具有显著优势,但并不能像“央行数字货币”一样直接实现“支付即结算”。
误解五:任何国家、机构都能发行稳定币
一方面,并非任何国家的货币都能成功发行大规模稳定币。稳定币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底层法币本身的国际接受度和信任度。目前全球稳定币市场95%以上是美元稳定币,而欧元稳定币市场份额不到1%,这与美元在国际支付中约49%的份额远超欧元的24%的状况高度一致。
另一方面,在可以发行本土稳定币的国家,也并非任何机构都能发行。目前各个地区正在加速推进稳定币监管框架,随着相关政策法案的落地,稳定币的发行面临着更加高的门槛。
误解六: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CBDC)存在必然冲突
一些观点认为,稳定币的使用会抑制央行数字货币的使用,稳定币的“去中心化”特性与各国央行对支付体系的集中化管理存在冲突。
实际上,法币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并非一定是竞争关系,两者的使用场景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各国推出的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如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主要是用于国内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领域,一些国家推出了用于金融机构之间结算的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而稳定币未来主要应用于跨境B2B结算、离岸市场流通和加密资产交易、DeFi生态,交易去中心化且“支付即结算”(交易支付的同步交收PvP),在跨境支付的成本和效率上较当前的银行跨境支付结算体系具有明显的优势。
误解七:合规稳定币将快速取代非合规稳定币
USDT等稳定币虽面临监管压力,但仍占据62%市场份额,核心原因是其线下流通网络具有强路径依赖,尤其在新兴市场(土耳其、俄罗斯等)需求旺盛。
而合规稳定币受限于储备资产类型(仅短期美债)和分销成本(如Circle需向Coinbase支付分成),利润空间更小(2024年Tether利润130亿美元,Circle仅1.56亿美元)。
尽管目前稳定币市场趋于合规,各个地区正在加快稳定币立法进程,但稳定币的全面监管仍不是短期内能达到的,因此稳定币市场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竞争空间。
误解八:稳定币能缓解美债融资压力
随着美国债务规模不断攀升,有观点认为美元稳定币可以为美债市场提供持续的大规模需求,成为解决美债问题的"救命稻草"。这种看法高估了稳定币对美债市场的影响。
监管规定要求合规稳定币只能持有三个月内期限的美债,这意味着稳定币只能稍微缓解美国短债的压力,而对中长债市场几乎无实质影响。
即便在短债市场,稳定币的影响也有限。花旗集团预测,到2030年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可能达到3.7万亿美元,是现在的十倍以上。但相对于36万亿美元的美债总量,仍是"杯水车薪",难以改变利率走势。
误解九:香港/欧盟发行稳定币能争夺货币定价权
部分观点认为,香港或欧盟通过发行稳定币可以挑战美元的定价权。这种设想低估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路径依赖。
当前全球稳定币的锚定资产仍以美元为主,这意味着即使由非美地区发行稳定币,其价值基础仍是美元信用。货币定价权的核心是一国经济实力、金融深度和军事力量的综合体现,单纯发行稳定币难以改变这一格局。除非出现以非美资产为主要储备的稳定币,且规模足以形成网络效应,否则美元在稳定币市场的主导地位将长期维持。
当然,香港/欧盟等地区发行稳定币能一定程度上促进本土货币市场的多元化,并推动当地货币的国际化水平。
误解十:稳定币会加剧非法金融活动
稳定币是基于区块链发行和交易,具有去中心化、全球化、匿名性、交易不可撤销性等特点,且链桥技术加强了不同区块链的互联互通,使得洗钱者可以更容易隐藏自己的身份和资金来源。
此前,深圳、北京、苏州、浙江、河南等多地曾发布相关风险提示,警惕以“稳定币”等为名开展的非法集资活动。一些不法机构积极炒作“稳定币”等热点概念,利用社会公众对相关专业知识了解不足的特点,以“金融创新”“数字资产”等为噱头,通过发行或投资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方式吸收资金,诱导社会公众参与交易炒作,扰乱经济金融秩序,滋生非法集资、赌博、诈骗、传销、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社会公众财产安全。
但是稳定币市场的发展并不是“非法金融活动”滋生的根本原因,央行数字货币等各种创新支付工具的出现总会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这一方面提醒监管需要快速跟进完善相关的反洗钱和风控体系,另一方面也提醒消费者和投资者要擦亮眼睛,认清稳定币的本质,警惕利用“稳定币”等新型概念进行非法集资。
结语
稳定币作为加密世界与传统金融的桥梁,在过去几年实现了惊人增长,市场规模已突破2500亿美元。它既继承了区块链技术的效率优势,又通过锚定法币获得了相对稳定性,在跨境支付、DeFi和资产交易等领域展现出了独特价值。
随着美国GENIUS法案、香港《稳定币条例》等监管框架的完善,稳定币将进入更加合规的发展阶段。消费者与投资者应看到稳定币作为金融创新的潜力,也清醒认识其局限与风险,在全球数字货币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理性认识稳定币的本质和作用。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