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yPal押注KiteAI:下一代支付基础设施与AI代理经济的双重布局

数字货币趋势狂人1天前

作者:Haotian  来源:X,@tmel0211

Crypto + AI赛道久未迎来如此振奋人心的消息:KiteAI成功获得由全球支付巨头PayPal Ventures和顶级风险投资机构General Catalyst领投的1800万美元A轮融资。这一事件迅速刷屏,但大多数人仍对其背后意义感到困惑。本文将深度拆解这一热点话题。

1)PayPal为何押注KiteAI,打造支付Layer1?

此前,Stripe宣布推出自己的Layer1项目Tempo,Circle则基于多年USDC布局谋划了Layer1项目Arc。如今,PayPal通过投资KiteAI也加入了这场竞争。背后的逻辑简单明了:争夺下一代支付基础设施的控制权

传统支付巨头正面临“管道危机”的焦虑。他们的传统商业模式依赖手续费差价和资金沉淀利息,而随着稳定币等跨国界新物种的普及,必须拥抱新趋势并构建适配的支付体系。

区别在于,Stripe和Circle选择自己搭建底层设施,而PayPal则选择了押注KiteAI。

2)PayPal为何切入AI+支付赛道?

PayPal并未单纯聚焦小微支付,而是通过KiteAI绑定了AI代理(Agent)的新场景。小微支付的技术痛点并非不可克服,现有的移动支付技术已足够支撑高频小微交易需求。然而,若AI代理需要自动化承接用户的支付需求,逻辑则完全不同。

一个AI代理可能每秒调用数十个API,每个调用都需要付费。这将催生出一个7*24小时不间断、完全自动化、基于逻辑而非情感的微支付网络。传统支付巨头都明白:当AI代理开始大规模自主交易时,现有支付轨道根本无法承载

试想,一个购物代理需要在毫秒级完成价格比对、库存确认、下单支付,每个环节都涉及微支付和信任验证。Visa或Mastercard的中心化清算系统显然难以应对。

因此,PayPal押注KiteAI实际上是双重下注:既是为了新一代Crypto支付基础设施,也是为了AI代理经济这一万亿美元级别的新市场

3)为什么需要一个AI专用Layer1?KiteAI的优势何在?

当前公链的手续费模型主要为“高价值交易”设计,而AI代理的微交易完全改变了规则,产生的是连续、高频、低价值的交易流。每秒可能调用几十个API,每分钟可能执行数百次决策,一天下来轻松达到数万笔微交易。

这形成了一个死循环:若交易价值无法覆盖手续费成本,则AI代理经济构想根本无法实现。即便是目前最便宜的Layer2解决方案,在处理规模化并发微交易时也容易导致网络瘫痪。

针对这一问题,KiteAI锚定了AI代理赛道的身份、钱包和规则三大方向,旨在实现AI代理既自主又可控

举例来说,一个AI代理要执行采购任务,其“Agent Passport”会限定采购范围和预算,“钱包系统”支持原生批量小微支付,而“规则引擎”则用于异常风控检测并实时拦截。

简而言之,KiteAI重新定义了AI代理的基础设施标准。但仅有组件还不够,还需要采用专门适配AI的共识机制:KiteAI采用了状态通道系统+PoAI共识

一方面,将海量微交易打包至链下处理,仅在关键节点上链结算,既保证效率又维持去信任化;另一方面,在协议层内置经济激励机制,谁的数据改善了模型效果,谁的服务完成了任务,谁就能获得奖励。

4)华尔街为何愿意为KiteAI砸钱?

事实上,KiteAI的团队配置非常符合PayPal的需求,华尔街更多是在押注这支团队:

Chi Zhang,Berkeley的AI博士,曾负责Databricks产品线;Scott Shi曾在Einstein从事AI基础设施开发,并在Uber从零搭建安全分析平台。此外,天使投资人名单中还能看到来自NASDAQ、PayPal、Ripple和OpenAI的关键人物。

这是一支务实派团队,他们并非纯Crypto Native的理想主义者,而是真正懂企业需求、懂合规、懂如何将技术产品化的实干家。在当前面向华尔街的新叙事窗口下,这样的团队配置堪称量身定制。

想想看,管理330亿美元资产的顶级VC General Catalyst能够连续两轮投资,不正是看中了KiteAI“既懂AI又懂支付”的稀缺组合吗?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