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z合伙人十年经验总结:新周期下,Web3创业者需关注的三大核心方向

笔逼12 小时前
原文标题:Preparing for the Pitch with Arianna Simpson
原文来源:a16z crypto
原文整理、编译:Portal Labs
来源:Portal Labs

在Web3的世界中,周期性波动是一种常态。牛熊交替如同资本的潮汐与自然的四季。对创业者而言,最大的挑战并非预测下一次市场反转,而是在高低起伏之间生存下来,并逆势创造长期价值。

近日,a16z crypto合伙人Arianna Simpson在播客中分享了她十余年的加密行业投资经验。从比特币白皮书带来的震撼,到稳定币的产品市场契合,再到Crypto与AI的交叠,以及对创业者的忠告,她的见解为行业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这些观察和经验不仅适用于硅谷,也为中国Web3创业者和高净值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a16z合伙人十年经验总结:新周期下,Web3创业者需关注的三大核心方向

周期的本质

Arianna进入加密行业的起点是十多年前首次阅读比特币白皮书时的震撼。然而,真正让她坚持下来的,是此后亲历的行业起落。她见证了比特币的诞生、DeFi的繁荣、NFT的狂热,也经历了泡沫的破裂与市场的冷却。正是在这种长周期观察中,她认识到:加密行业从来不是线性成长,而是以波浪式前进,情绪与资本交替涌退。

因此,她的关注点从“预测下一波风口”转向“识别谁在逆风构建”。她的投资方法更像是一种跟随:跟随最优秀创始人正在做的事。当最强的创始人涌向稳定币,资金就应靠拢;当尖端团队持续投入于Crypto × AI或DePIN,新的价值洼地往往会随之形成。

对中国Web3创业者和高净值投资者而言,这种方法论比“周期预判”更具操作性。冷却期不是借口,而是一种筛选:没有掌声的年份里仍能推动产品和堆栈,说明方向和人都对。对配置者来说,真正需要评估的不是主题热度,而是团队在困难年份里是否仍能保持速度、纪律与使命密度。

稳定币的价值与未来

Arianna认为,稳定币之所以成为当前的重心,并非因为新的投机故事,而是因为它在两端都得到了实际应用:消费者用它跨境转账、对冲本币波动;企业用它结算、调拨、处理应收应付账款。更重要的是,过去一年半,速度与成本这两大基础设施“阀门”终于被拧开,稳定币从想象中的支付网络变为现实中的结算层。

这对中国的Web3创业者尤其重要。对于出海团队而言,资金流往往是卡脖子的问题:如何稳定、低成本、可追溯地将资金发往东南亚的标注团队、非洲的节点维护者或拉美的渠道伙伴;如何让海外客户无需复杂流程即可完成付款;如何在美元环境中管理周期性应收、在本币环境中控制汇率风险。稳定币的价值不在“币”,而在“轨”——通过标准化资金进出、身份校验、对账回执和税务留痕,跨境业务的复杂性将显著下降。

Arianna判断,短期来看稳定币可能百花齐放,但长期会收敛到少数“有规模、有信誉、有生态位”的项目。未来,前端体验将抽象化,用户几乎不感知具体币种,后端则由“轨交互通”自动完成清结算。

这意味着,团队不应把精力耗在“我也要发一个”的冲动上,而应关注更务实的设计,比如将业务流程、风控与财务系统彻底“稳定币原生化”。当产品能在美元计价、稳定币结算、链上对账的路径上顺畅运行,跨境效率和可信度将直接拉开差距。

对高净值投资者而言,稳定币是新的现金管理工具,也是全球流动性的“低摩擦通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无风险。在组合层面,为“流动性周转”和“对冲本币波动”预留一条链上轨道是面向未来的组合卫生。简单来说,两条原则:小心选择对手方,分散托管与钱包;将“合规可解释”作为第一约束。

Crypto × AI × DePIN的叠加效应

Arianna强调,超级周期往往不是单一技术驱动,而是多条曲线在同一时间窗内叠加共振。今天最清晰的组合是加密的去中心化激励、AI的集中化算力与数据需求,再加上DePIN对现实世界资源的编排。

对中国创业者而言,这一趋势尤为可落地。中国在硬件供应链、制造与部署、边缘节点的工程组织上有罕见的长期积累。如果能用稳定币打通“贡献—度量—支付”链条,激励真实世界的数据与资源上链,并将其打包成AI可消费的标准化产品(如数据集、标注、带宽、存储、推理时间片),就有机会成为“供给侧平台”。

另一条重要脉络是“真实性”。深伪内容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验证的环境。可验证的时间戳、生成路径、设备签名、操作主体的可追溯,都是未来内容与商品互联网的“新水电煤”。这对品牌出海、二手交易、奢侈品流通的中国团队而言,是近在眼前的增量。

再看AI Agents。与其冒险让半成熟的代理完成复杂任务,不如赋予其明确的权限与预算,在强约束的业务域中完成特定事务。真正的应用不是“万能代理”,而是垂直深耕的“有限理性代理”——用链上钱包绑定权限、预算、日志和对手方。

融资与治理的回归常识

2020-2021年的融资环境可能给很多Web3人留下了错觉:不需要deck,不需要模型,投资人会在推特私信中开出离谱条款。

Arianna直言:那是一个“黄昏时刻的幻境”,不是常态。今天,我们需要回归基本功:准备能打的材料,诚实呈现指标,将融资目标设在保守但可超额的位置;宁可先关一轮合理的钱,再去滚雪球,也不要一开口5,000万最后颗粒无收。

对中国创业者而言,更现实的顺序是:先把底座跑通,再谈钱。首先是技术与产品的工程韧性,包括性能、风控、可观测性和可运维性;其次是合规与政策路径,如KYC/AML、数据跨境分域、资金与数据流可审计、税务与发票闭环;最后是可验证的商业闭环,包括真实付费、单位经济为正、回款节奏稳定。

治理同样需要回归常识。五五开不是公平,而是不作为。股权、董事会、保留事项、归属期、悬崖期、创始人离任条款、知识产权归属,这些细节虽不性感,却决定了能否度过第一次大风浪。

竞争与扩张的战略选择

被抄袭不是新闻,沉迷对线才是。Arianna的方法是用产品节奏、关键指标和客户故事定义话题,而不是将流量导向对手。

同时,增长失控既是好事,也是危机。遇到服务水位线被冲破时,需分级处置:优先保护资金安全与用户资产,再保可用性,最后优化体验。必要时限流、开临时白名单、外包客服与风控,甚至快速过桥补算力,都是可接受的取舍。

并购则是另一种信号。传统巨头开始在加密领域做买方,行业内部的“拼图式并购”也在出现。理想当然是成为并购方,但优秀的被并购同样可能是对团队、用户与早期股东最优的解。

把难而正确的事做久一点

市场不会给创业者标准答案,周期更不会。因此,不要急于预测浪头,而要盯住那些在逆风中仍能把系统往前推的人,然后把时间和资源配给他们。

对于中国Web3创业者而言,答案更加朴素也更加艰难:口号不只是喊喊,而是要把账本、系统与合规底稿做实;增长不是热搜,而是稳定可复用的供给与回款;竞争不是对线,而是掌握叙事权,用持续交付抢回话题。

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给中国Web3,那就是:先把难而正确的事做久一点,少追题材,多看十年后谁还在场、谁的系统还在运行。周期会继续起落,但真正决定胜负的,从来不是天气,而是你在什么地基上建房子。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