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支付热潮下,U卡真的是可持续的好生意吗?

天才社长1天前

作者:岳小鱼 来源:X,@yuexiaoyu111

U卡真的是可持续的好生意吗?

从最初的 Onekey Card,到 Infini Card,再到如今的 Morph Card,尽管有不少知名 U 卡项目陆续关停,但依旧有新项目不断涌入这一领域。前赴后继的背后,U 卡的商业模式和潜在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理论上,U 卡确实具备一定的价值:用户将稳定币充值到 U 卡中,即可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消费,解决了加密货币小额出金的痛点。然而,在实际运作中,U 卡的问题逐渐显现。

qAYWaWQ1OKjaEDyO36H1UfJO5F82MUNG0RHkoMPZ.jpeg

1、从商业模式看成本与收益

(1)利润微薄

U 卡并非高利润业务,其收入主要来自两部分:充值提现费用和消费抽佣,通常占比仅为 1%-2%。整体来看,这是一项“薄利多销”的业务。

Infini 曾尝试一种新模式,即利用用户沉淀资金进行投资理财,以获取更高的资金管理收益。然而,这种模式也带来了新的风险敞口,包括链上协议被盗的风险以及内部作恶的可能性。

最终结果是,Infini 因遭遇被盗事件而不得不放弃 U 卡业务,转而专注于资产管理。

(2)维护成本高昂

U 卡业务的成本主要包括技术维护、用户支持和合规成本。当用户规模扩大时,项目方需要组建专门的客服团队,以应对退款、咨询等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使用 U 卡的用户为散户,他们卡中长期存放的资金往往仅有几百美元,但在持卡消费过程中却产生了海量问题。

Infini 联创郡主 Christine 曾公开表示,U 卡业务耗费了公司 99% 的时间和成本,却几乎没有带来任何收入贡献。

2、U 卡存在的潜在问题

(1)合规风险

U 卡业务必须遵循严格的 KYC 和 AML(反洗钱)要求。然而,由于其匿名性和跨境特性,U 卡容易被用于洗钱、电诈等非法活动。一旦出现问题,卡组织与上游银行通常会将所有 AML 罚金转嫁给项目方,轻则扣除保证金,重则直接终止合作。

(2)高度依赖传统金融中介

U 卡的运营模式高度依赖传统金融中介,如 Visa、Mastercard 等支付巨头及发卡机构。实际情况是,许多项目的 U 卡并非直接与发卡机构对接,而是通过二级代理商提供服务。

项目方处于生态链的末端,缺乏对卡组织与发卡商的议价能力。一旦上游环节出现问题,例如支付网络或银行基于“风险审慎原则”断卡、封户,项目方将面临大量客诉。

(3)稳定币支付普及带来的冲击

U 卡属于 Web2.5 产品,整体非常中心化。用户将稳定币充值到平台后,平台为其提供卡额度。当平台沉淀的资金规模足够大时,平台可能会产生卷款跑路的动力,或者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

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直接接受稳定币支付,U 卡的使用场景将受到直接冲击。

3、总结

从商业模式来看,U 卡属于“薄利多销”的业务,利润低、成本高,需要依靠流量来维持;从潜在风险来看,合规风险、对供应商的高度依赖、以及稳定币支付普及后的市场压缩等问题不容忽视。

如果定义“好生意”为可持续、高回报、低风险,那么 U 卡显然不符合。

对于大多数创业项目而言,U 卡业务的回报不成正比,更适合自带用户流量和充足资源的大型玩家。

不过,像 Binance、Bitget、CryptoCom 等交易所发行的卡运作得较为成功。它们通常直接与发卡商合作,甚至收购上游银行,从而解决了供应链中的瓶颈问题。

这些大型交易所有主营业务支持,U 卡业务能够与主业协同,为主营业务拉新用户或解决部分出金需求。

虽然目前稳定币支付热潮正盛,但是否适合开展 U 卡业务,仍需回归最基本的商业模式,同时结合自身主营业务评估能否实现 1+1>2 的效果。

当然,多元化业务经常导致的结果是 1+1<2。因此,保持谨慎但乐观的态度尤为重要。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