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上的RWA: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加密货币市场中,共识一直是推动趋势的重要力量。从Defi之夏到NFT的热潮,再到Web3和AI的崛起,币圈的每一次风口都源于共识的力量。如今,这股共识之风正吹向RWA(现实资产代币化)领域。
随着传统机构不断弥合加密与传统金融之间的鸿沟,RWA被视为下一个可以带来增量的新趋势。在香港,互联网巨头、金融机构和大型银行纷纷驻足观望;在内地,打着RWA旗号的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试图借助这一热点为行业注入新活力。
然而,揭开“一切皆可代币化”的面纱,真正的RWA是否真如市场想象般是待掘的黄金,仍然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RWA发展现状:海外聚焦金融,内地发展产业
RWA,全称为Real World Assets,广义上是指将现实世界的实体资产通过代币化的形式映射至区块链上。严格意义上,稳定币也是RWA的一种产品形式。从资产的角度考虑,RWA具备诸多优势:首先是资产的可分割性,降低了融资准入门槛;其次是更广泛的价格发现与流动性;最后是更高的效率。
自2019年起,摩根大通、高盛等传统机构开始探索RWA赛道,并实测发行部分产品。政策环境的改变和行业周期的需求推动了RWA的爆火。美国和香港对代币化资产监管压力的降低,以及币圈增量不足的问题,使得RWA成为传统机构与加密金融的最佳切入点。
从发展路径来看,海外RWA聚焦于金融性资产,而国内则突出实体经济赋能。根据Rwa.xyz数据,在剔除稳定币后,链上RWA总规模已达284.4亿美元,私人信贷为核心领域,美国国债次之。

国内RWA实践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已在充电桩资产、光伏资产、房地产等领域落地典型案例。基础设施方面,海外以公链为主,而国内则以联盟链为主。

来源:华西证券
RWA的困境:高发行门槛与流动性之殇
尽管RWA潜力无限,但其发展并非毫无隐患。首先,RWA标的资产需具备可标准化、高流动性和吸引力收益回报等条件。其次,在我国现有环境下,发行RWA流程复杂且成本高昂。据PAnews报道,单次发行RWA的成本区间可达300-600万元人民币。

此外,RWA产品的流动性普遍较低。例如,贝莱德发行的BUIDL虽市值达22.38亿美元,但持有者仅89个,月度活跃地址不足20个。这种高市值、控制权集中、低流动性的特点,使得RWA难以完全摆脱传统资产的性质。
RWA的未来:光明与曲折的辩证统一
总结而言,尽管RWA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迅速发展,但仍面临基础设施不足、发行周期长、成本高、流动性低等挑战。幸运的是,市场正在行动,技术平台、服务生态和监管环境均在逐步完善。
未来,RWA的发展将是光明与曲折的辩证统一。在这片新兴领域中,机遇与风险并存,唯有理性与创新才能走得更远。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