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生态发展还有机会吗?
上周末,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比特币生态中最近备受关注的一个DeFi项目。
经过详细研究后,我发现这个项目虽然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在技术层面的某些关键节点上仍然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我对这个项目的前景并不看好。
在分析这个项目时,我不禁思考一个更大的问题:比特币生态现在是否还有机会?
当我们讨论比特币生态时,显然不是将其与以太坊的二层扩展方案对比,而是与以太坊这样的一层区块链生态系统进行比较。
谈到一层区块链生态,我曾在分享对以太坊生态的观点时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判断标准:
一是底层区块链是否足够去中心化;
二是能否在生态中形成一定的门槛;
三是是否存在一个强大且有凝聚力的团队或社区,能够持续推动区块链技术更新,满足新的需求。
在这三个标准中,第一点我认为比特币没有大问题。但后两点却存在显著差距和潜在问题。
生态门槛的挑战
以太坊自诞生至今已有十年时间,它用近十年的时间建立起了庞大的生态体系。这种由生态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形成的壁垒,对于后来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他区块链生态要想赶上以太坊,难度相当大。
然而,如果时间倒回两年前甚至更早,有人问我哪个区块链有可能在生态上后来居上赶上以太坊,我可能会回答是比特币。
因为在那个时候,比特币在共识和去中心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这种优势是其他区块链难以替代的。彼时,比特币若能迅速发展生态,仍有后来居上的机会。
但前提是必须快速行动,抢占时间窗口。如果比特币生态不能利用这一优势迅速弥补与以太坊的差距,一旦错过最后的机会节点,再想发展生态恐怕为时已晚。
历史上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最终普及的技术往往并非一开始最先进、最优秀的技术。那些最初领先的技术,常常因为错失普及时机,将市场机会拱手让给竞争对手。
在我看来,前年的铭文生态曾是加密生态留给比特币发展的最后机会。
很可惜,比特币未能抓住。
进入今年以来,我们明显看到机构投资者已经开始布局以太坊,不仅将其视为一种资产,更将其视为未来生态发展的基础平台。
近期新闻接连报道了传统机构在以太坊上发行资产的案例和实验。
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再过一两年,当大量机构已经在以太坊上发行资产或建立了自己的生态后,届时即使比特币有了初步成型的生态,还会有多少机构选择在比特币上建立生态呢?
更何况,再给一两年的时间,比特币能否建立起安全、稳定的技术平台以支撑上层生态,目前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因此,从生态门槛的角度来看,比特币生态要实现大规模发展(而非小范围尝试),其机会已经相当渺茫。
团队与社区的问题
比特币社区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团队却是一个很大的短板。
一个区块链生态的前进和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团队支持。因为应用和模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技术与时俱进、持续更新。
以以太坊接下来重点推进的ZK(零知识证明)技术为例,它的目标有两个:
一是提升性能,二是加强交易隐私。
尤其是后者“交易隐私”,长久以来是商业用户广泛诟病的痛点。
两个商家之间的交易如果记录在区块链上,所有信息就是透明公开的。这对许多商业用户来说无异于灾难,会泄露他们的商业机密。这也是长期以来以太坊在商业应用推广上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ZK技术的实现和部署需要对以太坊进行较大的修改,并进行硬分叉。类似这样的分叉可以相对容易地在以太坊上实现,但在比特币上却极难完成——因为负责比特币核心代码更新的Core团队几乎拒绝任何可能复杂化比特币的改动。
比特币的这种保守态度,从长远来看反而成为生态进化和发展的重大障碍。
因此,总体而言,比特币现阶段想要再发展生态恐怕已经非常困难。
我们定于2025年9月13日(本周六)晚上7点半进行一次线上交流。
上次因网络原因未能顺利完成交流环节,这次我会尽量选择更好的网络环境。建议大家如果有问题,又担心届时无法参与线上交流,尽量将问题跟帖在这个帖子下方。
https://x.com/Dao_Views/status/1964855926403612862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