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去中心化:区块链项目治理模式的演变
最近,随着美国新一任总统开启加密友好政策的大门,越来越多的区块链项目方开始放弃基金会或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这一“半遮半掩”的治理模式,转而直接采用公司制治理基座。与此同时,这些项目也在全方位拥抱合规,选择通过传统资本市场融资和上市。
回顾历史,在2017~2018年的发币浪潮中,许多区块链项目为何选择在海外设立基金会来发币?答案显而易见:当时走公司制融资的道路行不通,于是有人想出了这种“曲线救国”的方法,并美其名曰“合规”。然而,这种“合规”经不起推敲。表面上合的是某个小国的规,实际上收割的却是大国的资金。这种做法与某些国家大麻合法化却无法在全球范围内适用如出一辙。
尽管数字货币监管不像毒品那样严格,但监管部门早已明确警告投资者,参与数字货币活动属于“非法”,即不受法律保护。这意味着一旦出现问题,投资者只能自担风险。
事实上,基金会模式的开创者可以追溯到以太坊。早在2013年那轮牛市中,以太坊通过ICO(首次代币发行)开创了这一模式。与比特币公平启动不同,以太坊提前铸造了一批ETH,并将其部分出售给早期投资者,另一部分留作后续开发经费。为了体现非营利性,基金会成为管理这笔资金的自然选择。
然而,基金会本质上仍然是一个中心化实体。与开源软件基金会不同,区块链项目的募资动机更接近于暴富,而非慈善。投资者购买代币时,往往期待项目成功后代币价格暴涨。这正是美国“豪威测试”(Howey Test)中定义的证券特征。如果代币被认定为证券,那么发币行为就可能构成非法发行证券罪。
或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以太坊选择设立基金会而非公司——通过非营利性基金会的形式规避豪威测试中的“利润预期”标准。
这种玩法在互联网上市公司中并不罕见。一些海外上市的互联网企业通过战略性亏损将境内的收益转移到境外,从而减少纳税并增加股东红利。区块链领域的基金会模式不过是借鉴了这一策略,并用非营利性框架固定下来。
到了2023~2024年,meme币(模因币)进一步升级了这一玩法。它们直接宣称项目方不会付出任何努力,以此规避豪威测试中对“他人努力”的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甚至在川普发布Trump Meme后明确表示,meme币不属于证券。
韭菜们或许会感到困惑:这不是钻法律空子吗?但在资本主义法治逻辑下,只要符合游戏规则,这种创新手法不仅不会被谴责,反而会受到追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区块链项目方开始回归中心化公司制,不再避讳背后存在一个中心化实体。他们甚至计划进军传统证券市场,采用合规融资运作模式。这轮牛市也因此有了一个更加吸引人的叙事:机构牛。
然而,在喧闹的背后,人们似乎忘记了比特币(BTC)从未依赖基金会、DAO或公司进行治理。它始终坚持向更加去中心化的方向发展。正如文章所言,“去中心化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去中心化。”当我们接受了一点点中心化之后,整个项目可能会逐渐滑向全面中心化。
...
2025年9月10日,BTC维持在11.1万美元附近,USDT兑人民币汇率为7.11,美元指数继续在98点下方横盘整理,黄金在突破3600美元历史高位后暂时休整。
9月10日教链内参主要内容包括:BTC稳居11万美元高位,美元指数横盘,黄金创历史新高;NPM供应链攻击未遂事件警示加密安全风险;DAT财库公司泡沫隐现,山寨币利益输送模式遭拷问;以及无钱包概念等。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