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能源如何重塑比特币挖矿行业?对话ViaBTC CEO杨海坡
自2019年以来,化石能源成本持续攀升,比特币挖矿行业在“电力成本—稳定性—合规”的三角关系中被迫重新核算:一端是水电、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性价比的不断提升,另一端则是储能与电网弹性尚未完全成熟的现状。围绕挖矿成本的种种焦虑,我们特别邀请到ViaBTC创始人兼CEO杨海坡,深入探讨清洁能源对比特币挖矿行业的影响及其未来趋势。
清洁能源在目前比特币挖矿中的占比与整体趋势
杨海坡:清洁能源在比特币挖矿中的占比正在稳步提升。特别是自2019年以来,随着化石能源价格不断上涨,越来越多矿工开始转向更具成本优势的清洁能源。根据ViaBTC掌握的用户样本数据,目前仍有40%—50%的矿工使用化石能源,其余基本采用清洁能源。其中,水电是最常见的清洁能源,占比为30%—40%;而太阳能、风能、伴生气等其他新型能源合计占比不足20%,但这一比例正在逐步增加。
仍依赖化石能源的矿工主要集中在资源富集地区。例如,美国德州凭借完善的电网基础设施和充足的天然气储备,吸引了大量矿工在当地建设矿场;而在一些化石能源丰富但外输电力成本较高的地区,矿工倾向于利用多余电力通过挖矿活动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水电一直是最受矿工青睐的清洁能源。俄罗斯西伯利亚、加拿大、南美和非洲等地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例如,俄罗斯头部矿企多部署在水利资源充沛的西伯利亚;巴拉圭、不丹、埃塞俄比亚等国也凭借大型水电站吸引了Bitdeer、HIVE Digital等知名矿企合作。
近年来,太阳能备受关注,但由于储能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矿工仍需依赖“光伏+电网”模式确保稳定供电。利用油气田伴生气发电的模式在加拿大、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阿根廷等地较为普遍。至于核能,由于其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成本较高,目前在比特币挖矿中的应用仍然有限。垃圾发电等新兴方向虽然发电成本偏高,但由于政策补贴支持,已出现了一些尝试性项目。
总体而言,全球比特币挖矿的能源结构正加速向清洁化转型。尽管部分新型能源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全成熟,但清洁能源占比稳步提升的趋势已十分明确。
推进可再生能源挖矿面临的最大挑战
杨海坡:目前,电力成本已成为矿工挖矿的最大持续性支出,通常占收益的30%到70%。因此,矿工决策的核心在于电力成本与供电稳定性。比特币挖矿对成本和收益高度敏感:一方面需要长期稳定运行以确保收益,另一方面又需尽可能压低电价以提升净利润。
化石能源因供电稳定且配套体系成熟,长期以来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煤炭价格上涨导致火电成本攀升,部分地区火电托管费用甚至翻倍,这也是近年来清洁能源占比提升的重要原因。
在清洁能源中,水电最为成熟,基础设施完善,规模化利用经验丰富。但水电资源受限于地理条件,优质资源相对集中,并受气候影响存在丰枯水期差异。早年曾出现“跟着电跑”的现象,即枯水期矿工会迁移到电力资源更充沛的地区。不过,水电拥有相对成熟的储能方式——抽水蓄能,这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电能储存方式,例如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一些水电站可通过跨年储水维持长期平衡。
光伏和风电发展迅速,已在部分场景落地,但目前仍难以实现24/7不间断供电,对电网与储能的依赖较高。尽管其度电成本低于传统能源,但储能成本却相对较高。例如,在光伏设施较完善的地区,光伏电价约为火电与水电的70%,但其配套储能成本约为电价的两倍,显著提高了综合成本。以成本区间为例:拉美地区的大型风电度电成本约$0.018–$0.035/kWh,光伏约$0.017–$0.023/kWh。实际到应用层面,某些矿工可获得的光伏电价约$0.035–$0.042/kWh,而相应储能电价约$0.085/kWh。因此,当前矿工多采用“光伏+工业电”的组合以控制总体成本。
政策层面的影响也非常关键。多数国家通过财政补贴、国家基金或专项投资推动电网升级与新能源并网。例如,加拿大的“智能可再生能源与电气化路径”计划、俄罗斯的容量协议补贴,以及沙特公共投资基金、卡塔尔投资局、阿曼国家能源公司等对太阳能、风能等领域的积极投入。可以预见,随着政策推动和资本流入,新能源基础设施将愈加成熟。
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矿企布局可再生能源挖矿?需要哪些客观条件支持?
杨海坡:我对这一趋势持乐观态度。全球电力系统正处于绿色转型阶段,而比特币挖矿作为高度成本敏感的行业,会更早拥抱这种变革。近年来,我们已经看到许多合作案例:不少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与矿企联手,消化多余的电力,减少回本周期。例如,美国的Marathon Digital在德州收购了一座114 MW的风电场,用来消纳低谷时段被弃置的风电;加拿大的Hive Digital去年在巴拉圭计划建设100 MW的水电数据中心;美国的Riot Platforms则投资了废物制能企业Reformed Energy,利用等离子气化技术将城市垃圾转化为电力。
未来,我认为有三项客观条件将成为关键推动力:首先是经济性。当可再生能源在“含储能”的全周期成本上彻底击败化石能源时,矿工就没有理由继续依赖煤电或燃气,比特币新增算力将自然向清洁能源倾斜。其次是基础设施与储能,只有当电网具备更强的调度能力且储能成本大幅下降时,矿工才能实现全年恒定运行,从而摆脱对“保底”化石能源的依赖。
最后是政策信号。当主要国家出台明确的激励措施,比如绿色税收优惠、清洁电补贴,或对算力使用清洁能源提出明确要求,都会成为转折性推动力。实际上,中东地区的许多产油国近年来纷纷提出了碳中和愿景:沙特计划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50%,阿联酋提出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32%,科威特、阿曼、卡塔尔也在加速建设光伏和风电。这些政策和投资不仅会加速本地的能源转型,也为比特币矿企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总体而言,随着经济、技术和政策三方面条件的逐渐成熟,我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比特币矿企选择可再生能源。
大型矿企的优势是否会加剧全球算力集中?中小矿工的参与难度是否会进一步提升?
杨海坡:不可否认,大型矿企凭借资本优势和政策补贴,能够获取更廉价的能源。例如,他们可以直接投资建设发电设施,获取低于市场电网价格的电力,或与能源公司签订长期购电协议,从而锁定更低的用电成本和更高的运营确定性。同时,像Marathon这样的上市矿企,还能借助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大规模投入最新一代高效矿机和清洁能源项目。
这些优势让他们在行业竞争中具备了持续扩张的能力。据TheMinerMag数据显示,2024年1月,19家拥有自挖业务的上市公司挖出的比特币数量占全网产出的22%,而今年该数值已提升至30%左右,这也反映了大型矿企在全网算力中占比不断上升的趋势。
中小矿工确实难以在电力成本上与这些实现垂直整合的大矿企竞争,因此参与难度有所上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被彻底淘汰。在ViaBTC矿池中,现在仍有很多依靠少量矿机运营的用户,他们借助矿池获得了可持续的现金流。例如,在每千瓦时$0.06的电费下,目前包括常见家庭矿机在内的主流矿机的盈亏平衡价大概在$50000-$70000,仍低于比特币10万美元的市场购买价格。同时,中小矿工的灵活性与创造力也在发挥作用:例如在一些高纬度地区,部分矿工利用矿机余热进行家庭供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间接降低综合成本。
矿池在未来挖矿行业中的角色
杨海坡:如果说大型矿企的资本和能源优势推动了行业的规模化,那么矿池的存在则是确保比特币挖矿保持开放性和去中心化。首先,矿池的出现让比特币挖矿的门槛大幅降低。早期挖矿几乎是技术玩家的专属,需要自己配置软件甚至编写程序。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ViaBTC的代码就是我自己完成的,我很清楚早期挖矿的各种门槛。而如今,只需将矿机连接到矿池,便能轻松参与挖矿。无论是大规模的矿企,还是只有一两台矿机的个人矿工,都能借助矿池获得稳定收益。
比特币出块本质上是一个概率事件,算力越大,获得奖励的可能性越高。如果没有矿池,小算力矿工很难在合理时间内挖到区块,最终只能被迫退出市场,网络也会因此趋向集中化。ViaBTC矿池的PPS+收益分配模式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让不同规模的参与者都能公平分享收益,从而保持网络的广泛参与和安全性。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矿池虽然连接了大量用户的算力,但并不存在所谓“去中心化危机”的问题。曾有报道提到“前几名矿池掌握了比特币网络的大部分算力引发去中心化危机”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常见误解。矿池本身并不拥有算力,算力属于矿工,他们完全可以随时切换连接。如果矿池做出不符合矿工利益的行为,矿工会立即转移算力,这也是行业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
ViaBTC早在2021年就开源了比特币矿池代码,包括挖矿服务、协议实现以及多个联合挖矿币种的支持模块。任何有技术兴趣的矿工都可以在此基础上优化、开发自有挖矿服务。我本人非常认可并支持技术开源,所以希望通过实际行动,促进社区的良性发展,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并享受比特币挖矿的红利。
总之,无论是大算力还是小算力矿工,无论是否熟悉挖矿技术,我们希望所有人都能轻松加入并获得回报。矿池不仅是算力聚合与收益分配的基础设施,也是推动比特币网络朝着开放透明、去中心化、多元共赢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方式。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