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分配代币优于销毁的深层逻辑与适用场景分析
作者:Hazeflow 来源:@hazeflow_xyz 翻译:善欧巴,金色财经
摘要
本文探讨了在需要保持系统健康并激励相符行为的情况下,是选择销毁资产还是重新分配资产更为合适的问题。
- 当罚没作为惩罚恶意行为的初始阶段时,重新分配资产通常比简单销毁更有效。
- 当销毁是设计核心特性且不涉及罚没时(如通缩经济学),没有理由用重新分配取代销毁。
- 当重新分配是设计的核心特性但看起来像漏洞时,销毁并非解决方案,必须从基础层面进行改动。
定义
许多人对罚没和销毁的关系感到困惑,认为罚没必然导致销毁。实际上,罚没描述的是从恶意行为者手中“拿走”资产的过程,而销毁和重新分配则描述了这些资产被拿走后会发生什么。
如图所示,罚没后的资产要么被销毁,从而减少总供应量;要么被重新分配,将价值重定向到另一方(不一定是受损方)。销毁也可以在没有罚没的情况下发生,这取决于协议的设计。
重新分配对经济安全的贡献
以加密领域著名协议@eigenlayer为例,运营商因未能履行义务而被罚没,这是一种有效的惩罚机制。然而,在引入重新分配机制之前,这些被罚没的资金会被永久销毁。
我们认为,在这种系统中销毁被罚没资金如同自断双腿:
- 受影响方在受到伤害后未获得任何补偿(例如车祸受害者未得到赔偿)。
- 系统安全性下降(用于确保系统安全的资产总量减少)。
如果保留这些价值并将其重新分配给受损方,则可以为生态系统解锁更多潜在用例:
- 新的链上保险协议,可能以无需许可的方式运作。
- 更快、更有保障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交易,交易失败或延迟时用户可获补偿。
- 通过固定年化收益率(APR)、更高透明度及原生固定利率保护借款人。
重新分配不仅为用户提供事件前的安全保障,还能在事件发生后直接给予补偿。例如,@capmoney_协议中,被罚没的运营商资金会重新分配给受影响的稳定币持有者。
尽管如此,重新分配并非完美无缺。
销毁资产比重新分配更简单,因为无需考虑后续处理问题,只需销毁即可。其好处虽少,但风险也较低。而重新分配则增加了复杂性:
- 恶意运营商可能与恶意主动验证服务(AVS)勾结,利用罚没逻辑漏洞转移资产。
- 若AVS密钥泄露,可能导致价值被恶意提取,影响系统吸引力。
因此,机制设计需额外评估,确保能够识别并防止恶意行为,同时持续监控。
修复糟糕的重新分配
最大可提取价值(MEV)现象可被视为一种不公平的重新分配案例。例如,用户在去中心化交易所(DEX)进行资产交换时,可能因抢先交易或三明治攻击而遭受损失。
这类问题可通过排序规则(如Arbitrum Boost)解决,而对于流动性提供者(LPs)来说,则需要特定应用的排序机制来捕获原本流失的价值。@angstromxyz已实施类似解决方案,效果显著。
在此类MEV案例中,无论是销毁还是重新分配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基础层面进行改进。
在何种情况下销毁可能优于重新分配?
重新分配并非万能药,不能总是替代销毁。例如:
- BNB每季度销毁代币是其通缩模型的核心特征,无法实施重新分配。
- ETH的基础费用销毁(EIP-1559)产生通缩效应。若改为重新分配至资金库,可能导致通胀上升、激励失衡等负面后果。
讨论要点
最终结论是:
- 在不涉及罚没的情况下,销毁通常表现优于重新分配。
- 在涉及罚没的情况下,重新分配更能促进公平和诚实行为。
合理的价值分配有助于系统的安全性和长期发展。因此,关键在于根据具体场景选择合适的机制,并确保设计合理。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