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投资困境:为何真正值得投资的公司寥寥无几?
作者:刘红林
来源:曼昆区块链
今天下午,笔者与一位具有政府背景的区块链产业基金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谈话内容丰富,但核心观点却令人深思:“基金有钱,但就是投不出去。”
这句话听起来颇为扎心。毕竟,在媒体上,区块链被视为风口行业,资本市场动辄出现数亿美元融资案例。然而,到了国内真正要进行投资时,尤其是带有官方背景的产业基金,现实却大相径庭。
投向境外?发币项目一律不被允许,这是政策红线;交易所或金融牌照类项目更不用提,资金出境的门槛极高。那么转向境内呢?情况更加尴尬:要么是联盟链项目,要么是披着“区块链”外衣的IT外包公司。真正要投入资金,谁心里都没底。
最后,我们只能互相一笑,达成共识:走一步看一步????。
但这笑背后,其实隐藏着整个行业的尴尬:理论上赛道众多,现实中却几乎都难以落地。
RWA(现实世界资产) 近两年确实成为最热门的方向之一。逻辑看似无懈可击:把项目预期收益、应收账款、票据、设备租赁、碳资产等现实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上链、通证化、流转和拆分,既能兼容传统金融体系,又能避免发币争议,似乎是一条非常正经的赛道。行业里也有不少探索案例,例如蚂蚁数科与朗新集团尝试将充电桩的收益权通证化,依靠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数据并上链,据称融资效率大幅提升;还有机构在房地产、票据、债券等领域尝试资产证券化+区块链桥接,这些案例都显示出区块链与实体经济结合的可能性。
问题在于,大多数项目仍停留在探索和试点阶段,很难实现规模化。障碍其实显而易见:法律确权不清晰、合规监管高度不确定、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估值复杂、链上链下连接脆弱、创业团队跨界能力有限。这些问题叠加起来,往往让一个本应充满想象力的RWA项目卡在半路。于是,出现了典型的现实路径:有的永远停留在概念或沙盒阶段,媒体报道后便再无后续;有的退化为普通的数据服务或展示工程,区块链特色逐渐淡化;即便能坚持下来,体量也小得可怜,不足以吸引资本,甚至可能因监管收紧被迫收场。因此,RWA可以写进报告,却很难写进财报。
区块链安全与合规 同样看似是一个刚需领域。监管要求透明可追溯,金融机构对风险极为敏感,智能合约中的一个漏洞可能导致千万级损失,跨境转账中的一条洗钱通道可能引发牌照风险和巨额罚单。从理论上讲,只要公司能够提供链上审计、风控、反洗钱合规服务,产品一定有市场。事实上,行业内也不乏技术过硬的团队:有些可以对合约代码进行自动化扫描,几分钟内生成漏洞清单;有些能追踪资金流向,帮助识别可疑交易;还有一些团队将传统反洗钱模型搬到区块链场景中,用算法标注高风险地址。单从技术水准来看,这些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并不逊色于国际头部厂商。
但技术过硬并不等于生意好做。金融机构的采购过程几乎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强关系壁垒。银行、券商、保险公司在选择合规工具时,首先看重的不是技术,而是背书:是否有监管推荐?是否与四大审计或大型IT厂商合作?是否已在同业中有成功案例?这些资源,初创公司往往都不具备。于是,尴尬的局面屡屡上演:有的团队连续两年参加各类安全大赛,屡获殊荣,但在商务拓展上却处处碰壁;有的公司拿到地方政府创新补贴,却依然签不下一家银行客户,只能靠撰写研究报告或开设培训班维持生计。这并非伪需求,而是真需求,但它像一堵高墙横在创业公司面前:没有资源,连展示的机会都没有;有了资源,才发现市场本身可能也没想象中大。因此,这一领域成了创业圈中最典型的“看上去最靠谱,做下去最绝望”的赛道之一。
产业应用 则是区块链最容易被寄予厚望的场景。新能源、碳交易、跨境电商、医疗数据,每一个都能在PPT上讲出战略级的故事:多方参与、缺乏信任、需要公开透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账本”听上去似乎是为这些场景量身定制的。理论上,它可以解决产业协作中的信任缺口,甚至还能叠加金融化,提升效率、拓展市场。
但实际情况往往大相径庭。碳资产上链的确有过不少尝试:搭建平台、上传几笔碳减排数据、挂上一块实时滚动的大屏幕,看起来很先进,但一旦财政补贴停止,平台就迅速凉了。跨境电商追溯也是老生常谈,区块链虽然能实现全链条验证,但数据库同样能做到,而且成本更低。客户最直接的问题永远是:“为什么我要为一个‘信任’多掏钱?”医疗数据共享更是区块链创业团队最爱讲述的题材,想法动人:数据上链、加密共享、可控可追溯,但医院不愿开放核心数据,监管也严格限制,最终往往只能停留在几个演示案例。许多项目依靠产业园补贴或示范工程项目获取第一波资源,但一旦补贴退坡,商业模式便露出真面目:客户不愿持续付费,区块链也难以证明自己是“不可替代”的。最终,本该是产业级大故事的应用,沦为了展厅里“看起来很未来”的展示工程。
数字身份与数据确权 更是喊了多年的话题。跨境数据合规、身份认证、学历和医疗信息确权,几乎每一个都能被包装成“未来刚需”。设想的画面是,所有数据都能上链确权,每个人的身份都有加密凭证,跨国公司和监管机构能够无缝衔接,听起来特别高大上。
但问题在于,这类项目要真正跑起来,必须依赖整个生态的配合,需要统一标准、行业龙头带头使用,并获得监管认可。一个创业公司根本推不动如此庞大的格局。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团队只能依靠政府项目生存,做一两个试点,拿点拨款,勉强支撑一段时间,却始终无法实现规模化。曾见过一个团队花了两年时间做“教育信息上链”,结果连学校自己都说:“数据库就行,没必要搞区块链。”最后项目不了了之,团队甚至转头去做数字藏品。大家心里其实都明白,数字身份方向有意义,但问题是赚不到钱。它更像是一种公共设施,价值毋庸置疑,却缺乏市场化逻辑。没有谁愿意为一个“更可信”的身份额外买单,而没有客户付费,创业公司就很难熬得下去。因此,这一领域往往停留在政策文件中,或在行业大会上被反复提及,真正能走出来的几乎没有。
司法与公共服务 则是区块链最早被寄予厚望的场景之一。司法存证、仲裁取证、政务公开,听上去都是区块链最天然的土壤:证据上链不可篡改,流程透明可追溯,还能减少大量中间环节。很多地方政府确实做过试点,一些法院甚至召开过“区块链电子证据”专题新闻发布会,当时看起来似乎是未来的必然方向。
但几年过去,现实逐渐显露。司法类项目确实能落地,但大多只是作为辅助工具存在,真正走向市场化的机会非常有限。法院使用区块链存证,往往还是与公证处、第三方存证平台捆绑在一起,价值链被切得很薄;政务透明的区块链平台,更多是一个宣传亮点,真正能持续运营的寥寥无几。对政府来说,这是一种提高效率的尝试,但不会成为持续买单的刚需;对创业公司来说,更像是一次性工程项目,赚点服务费就结束了。它的特点是稳定却缺乏成长性,能养活一些团队,但很难撑起资本想要的高增长故事。换句话说,这个方向更像是一块“公益市场”,意义很大,想象空间却有限。因此,它成了一个矛盾的存在:区块链在这里最容易被接受,却也是最难被资本青睐的地方。
回过头看,这些赛道的逻辑其实都没问题:RWA、安全合规、产业应用、数据确权、司法服务,一个比一个正经,一个比一个合规,甚至能写进政策文件。但真正落地时,问题总是一样:客户不愿掏钱,合规门槛太高,市场空间有限。说到底,理论正确,现实残酷。
这就是那位基金负责人的困境:钱在这儿,政策也允许对“不发币”的项目投资,但真正值得投的公司凤毛麟角。“走一步看一步”的共识达成,听起来无奈,却是当下的真实写照。
不过,我并不认为这就是终局。过去二十年,中国的互联网创业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最初大家都说互联网是泡沫,但电商、支付、社交一步步走出来,今天已成为基础设施。区块链或许也要经历同样的长周期,先是概念堆叠,再是试点失败,最后才会沉淀出真正的应用。我更期待的,不是下一波“发币暴富”的神话,而是那些能把区块链与真实行业结合、真正解决问题的创业团队。比如在跨境支付中真正降低成本,在供应链金融中解决信任难题,在数据合规中提供可信方案。
这些路现在看来确实很难,但如果有人能走出来,那就不仅是一个项目的胜利,而是整个行业的胜利。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