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成美国经济“救星”:若无AI投入,衰退或已成现实
美国经济正展现出令人惊讶的韧性,而这种强劲势头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人工智能(AI)领域的蓬勃发展。
在估值飙升和数据饥渴模型的相关新闻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如果没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投资和建设热潮,美国经济可能早已陷入衰退。
德意志银行发出警告:数据中心、电力基础设施和尖端设备等领域的需求繁荣掩盖了其他行业的疲软。该银行指出,剔除人工智能驱动的支出后,2024年和2025年的GDP增长几乎接近停滞。
这股人工智能浪潮背后的数字令人震惊。高盛估计,自2023年以来,全球已向人工智能领域投入近3700亿美元,这一资本涌入规模堪比互联网泡沫时期。Arch Global Economics的分析进一步显示,科技对GDP增长的贡献最近首次超过了一个百分点——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时期的贡献。

然而,与以往的技术革命不同,人工智能带来的回报尚未完全体现在生产力提升上。尽管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热潮是真实存在的,但人工智能承诺的效率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德意志银行警告称,要让这一周期继续推动经济增长,相关投资需要每个季度都几乎呈指数级增长——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是难以持续的。
表面之下,裂痕已然显现。贝恩公司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行业可能面临每年高达800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即计算需求成本与支撑该需求的实际收入之间的差距。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企业可能会陷入产能过剩和利润率下降的局面,类似于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惨淡景象。
不过,也有人持更乐观的态度。高盛预计,人工智能将逐步兑现其潜力,并预测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每年可能为GDP贡献高达1.5%的增长。虽然这一预期与当前“抛物线式”繁荣的炒作不符,但它表明,人工智能行业可能带来更“软着陆”的局面,而非“剧烈崩盘”。
目前,人工智能热潮带来的红利显而易见:数以千计的建筑工作岗位、数十亿美元的公共设施升级,以及由科技巨头推动的股市上涨。然而,悬而未决的问题是,这些基础是否能够真正实现持久的经济转型,还是最终沦为建立在预期之上、超越现实的万亿美元海市蜃楼。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