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稳定币市场迎来首批退出者:中资机构离场与监管政策调整
原文作者:周舟,Foresight News
香港稳定币与现实世界资产(RWA)市场迎来了首批退出者。根据消息人士透露,包括国泰君安国际在内的至少四家中资背景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近期基于审慎考虑,已选择退出香港稳定币牌照申请或暂缓在 RWA 赛道的相关尝试。
一位接近香港金融机构的高管 Morgan 表示,部分中资银行在稳定币领域的动作受到了监管指导,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多家机构选择暂缓进入。业内人士指出,香港金管局为市场参与者设置了两个关键时间节点:8 月 31 日前需表达申请意向,9 月 30 日前提交正式申请。这意味着未按时提交申请的机构将错过首批稳定币牌照。
在 RWA 领域,也有中资机构因监管指导而暂停相关业务尝试。据一位接近中资券商的从业者 Lee 透露,国泰君安国际等多家机构已暂停在香港开展 RWA 相关业务,其中一家已在 A 股上市的中资券商也停止了其在香港的 RWA 尝试。
业内普遍认为,稳定币属于 RWA 的一个细分领域,其本质是将美元等现实世界资产进行代币化。目前,美股、美债、黄金等资产的代币化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美国。例如,Robinhood 等公司正尝试将 SpaceX、OpenAI 等知名企业的私募股权代币化,吸引了全球金融行业的关注。
相比之下,香港市场的步伐显得更加克制。尽管已有逾 77 家企业提交了稳定币牌照申请意向,并且 RWA 在一级市场的试点项目已达三四十个,但市场热度在近期出现了局部降温。
局部降温信号显现
在《稳定币条例》于 2025 年 8 月 1 日正式实施前后,市场开始出现局部降温迹象。此前宣布进军稳定币和 RWA 赛道的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纷纷取消了对外采访及公开讨论。
据 Foresight News 了解,内地监管部门向金融机构传达了指导意见,要求其在涉及稳定币的业务上保持低调,不得过度宣传或引发舆论热点。消息人士称,这一态度可概括为「你可以做,但你不可以说」。
9 月 11 日,财新报道称,由于香港稳定币业务尚处起步阶段,未来走向不明朗,中资机构过多参与可能带来风险,因此需要先行隔离风险。包括中银香港、交银香港等在内的中资银行及央企在港分支机构可能会推迟提交稳定币牌照申请。
Morgan 解读了监管态度的核心:禁止中资机构在境内开展涉及香港加密业务的活动;禁止内地资金涌入;中资金融机构背后的母公司需承担合规责任。
何时升温?
尽管香港市场暂时降温,但国际形势的变化或将快速传导至本地加密行业。美国和欧洲的稳定币与 RWA 发展仍在加速。例如,欧盟九家主要银行计划于 2026 年推出受 MiCA 法规约束的欧元稳定币,旨在为美国主导的市场提供替代方案。
此外,香港在 DAT(数字资产财库公司)领域尚未发力。例如,云锋金融近期购入 1 万枚 ETH,并计划将 BTC、SOL 等主流数字资产纳入战略储备,其股价一个月内涨幅高达 65.09%。
出局者与入局者的博弈
从 HashKey 和 OSL 等第一批加密货币交易所,到华夏基金等比特币现货 ETF 参与者,再到如今的稳定币、RWA 和 DAT 赛道,大量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涌入加密货币领域,希望分得一杯羹。
然而,暂时的出局并不意味着永远失利。正如互联网改变了传统金融业一样,加密货币与金融的融合或将重塑未来金融体系。而首批入局者,则既承担最大风险,也拥有获取最大红利的机会。
注:文中 Morgan 与 Lee 为化名。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