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与技术双轮驱动:摩根大通引领银行业稳定币革新
JPM Coin是摩根大通银行于2019年2月推出的一种由美元支持的稳定币,定位为机构对机构(B2B)支付工具。该稳定币基于摩根大通自研的Quorum联盟区块链,并运行在其开发的银行间信息网络(IIN)上。
根据摩根大通2024年的数据,其推出的平台Kinexys已累计处理超过1.5万亿美元的交易量,平均每天处理超过20亿美元的交易。JPMC已成为传统银行中首个实现规模化应用的稳定币,树立了金融机构拥抱区块链技术的标杆。
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曾对加密货币表现出矛盾态度,他既批评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投机属性,又坦言“这些金融科技很聪明,我们必须参与”。这种看似矛盾的表态,实际上揭示了传统金融集团面对技术变革的战略考量——若不主动布局稳定币、支付与账户等核心业务,可能被新兴科技公司颠覆。
稳定币市场的规模与增长逻辑
当前稳定币市场规模已达2250亿美元,占全球加密生态系统约7%(全球加密生态规模约3万亿美元),且已连续7个月实现市值正增长,展现出强劲的行业实力。
摩根大通分析师 Kenneth Worthington 指出,稳定币“可能是比法币更好的形式”,其数字化、链上可追溯的特性使其易于自我托管和即时交易。特别是在跨境资金流动方面,相比传统的SWIFT系统(通常需要3天结算),稳定币能够实现即时到账,凸显“数字法币”的替代价值。
关于未来增长潜力,摩根大通预测,稳定币市场在未来几年或将达到5000-7500亿美元规模,而乐观预期认为到2028年底可能达到2万亿美元。然而,考虑到行业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较长,以及用户行为习惯的逐步养成,实际增长速度可能会慢于乐观预期,反映出行业发展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传统银行业的稳定币布局
传统银行业对稳定币的布局本质上是一场防御性创新实践,其核心动机呈现双重性:一方面旨在抵御PayPal、Block’s Cash App等金融科技平台对传统支付业务的侵蚀,另一方面通过先发优势抢占机构级数字金融服务的关键入口。
这种战略选择既反映了银行业对新兴技术的适应性调整,也揭示了其维护市场主导地位的深层考量。不同机构基于资源禀赋形成了差异化路径:摩根大通的JPM Coin聚焦于机构间实时支付场景,花旗银行重点布局tokenized deposits与加密资产托管服务,美国银行则通过参与稳定币相关业务构建生态协同能力。
这种差异化竞争格局的形成,既避免了同质化内耗,也使银行业在数字资产领域形成多点覆盖。
监管框架重塑影响
GENIUS法案(指导和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的签署成为法律,标志着美国稳定币监管框架的正式确立。该法案通过“合法身份认证+严格储备机制”的双重设计,直接回应了2022年TerraUSD挤兑危机暴露的市场担忧,为稳定币主流化奠定了制度基础。
核心监管条款包括:
1. 禁止发行者为稳定币支付利息,明确其“无收益数字现金”属性;
2. 要求1:1储备支持,资产限于美元、短期国债及高质量流动资产;
3. 允许非银行机构、insured depository institutions(IDIs)子公司及州特许实体作为发行主体。
其中,“禁止计息”条款具有关键影响:一方面弱化了稳定币与银行存款、货币基金的直接竞争,另一方面强化了其作为支付工具的功能定位。
但需要注意的是,非银行发行者能否接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仍存在不确定性,这可能导致其面临类似传统影子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在极端情况下难以快速应对挤兑压力。
银行系稳定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合规性背书。以deposit tokens为例,其依托传统银行成熟的流动性管理框架和监管合规体系,相较于非银行发行的稳定币,具有更高的信用基础和风险可控性。
稳定币对传统金融市场的多维冲击
稳定币对传统金融市场的冲击体现在支付效率重构、资本市场结算革新与系统性风险传导三个维度,其与金融科技的融合正重塑传统金融基础设施的底层逻辑。
在支付层面,稳定币的即时结算特性相较传统ACH和SWIFT系统(需数日)实现了效率跃升,而摩根大通将AI技术与稳定币结合进一步放大了这一优势。
该机构开发的交易异常识别系统速度比传统方法快300倍,通过实时风险监控与即时价值转移的协同,推动跨境支付与清算从“T+N”模式向“T+0”实时化转型,重构金融基础设施的效率边界。
资本市场层面,稳定币正探索与AI驱动资产的深度结合。摩根大通当前管理的AI相关债券规模达1.2万亿美元,占美国投资级债券市场的14%,这类资产的动态估值特性催生了对实时结算工具的需求。
稳定币可应用于AI债券的实时抵押品调整场景,例如在算法驱动的资产组合再平衡中,实现抵押品价值波动的瞬时结算,降低传统结算延迟导致的对手方风险敞口。
风险传导层面,需警惕“run risk”的跨市场溢出效应。2022年TerraUSD崩溃事件显示,算法稳定币的挤兑风险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尽管银行系稳定币依托1:1法币储备机制降低了内生风险,但大规模集中赎回仍可能通过金融市场传导至传统体系。
例如,储备资产池中短期国债的集中抛售可能引发债券市场流动性危机,进而影响持有同类资产的传统银行资产负债表稳定性,形成“稳定币挤兑—储备资产抛售—传统金融市场波动”的传导链条。
稳定币作为连接传统金融与Web3的关键桥梁,其核心价值已通过支付效率提升、跨境流动优化等场景充分显现。在GENIUS Act监管框架与AI技术融合的双重驱动下,稳定币的主流化进程已不可逆。
传统银行的角色也发生了深刻转变,从加密货币怀疑者进化为积极参与者,通过发行稳定币(如JPM Coin)、探索tokenized deposits等方式,既防御Fintech竞争,又抢占数字金融入口。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