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交易所生态哲学的生死对决:Base创始人炮轰CEX上币费背后的真相

芒果小洛3 小时前

近日,Base创始人@jessepollak在推特上密集发声,矛头直指某中心化交易所(CEX)收取2-9% Token供应量的上币费用,并呼吁行业展开对抗。虽然未点名具体对象,但熟悉行业动态的从业者不难看出,这一言论显然针对@star_okx提及的某安。

表面上看,这场争论围绕“上币费”展开,但实际上,这只是表象。从商业逻辑上来说,上币费作为筛选项目质量的一种机制并非毫无道理——CEX提供流量和退出通道,做市商提供流动性支持,在商言商,收取上币费似乎无可厚非。

然而,Jesse真正焦虑的并非这9%的上币费用,而是背后那套由“神秘东方力量”构建的“搭台子+退出机制”组合拳。

具体而言,这套机制通过“Alpha观察区”为小项目搭建展示平台,只要有热度,项目便可能获得上线机会;同时,让用户通过刷Alpha积分扮演做市商角色,实际上是将部分做市风险转移给散户,而作为激励,则给予一定比例的空投奖励。此外,合约上线后,项目方还可以通过做空对冲实现快速退出。

于是,一个看似高效的策略逐渐浮出水面:上BN Alpha—拉盘—开Perps做空成为最优路径?

这套机制表面上惠及了众多小项目,重新点燃了ICO的可能性,但实际上却制造了一个短期变现优于长期建设的激励陷阱。

某种程度上,BN的垄断不仅体现在注意力和流动性层面,更在于其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让“快速退出”取代了“长期建设”。

这才是Jesse焦虑的核心所在。

Coinbase/Base的上币逻辑清晰明确:链上优先 → 项目在链上冷启动(Base DEX、社区工具)→ 建立真实用户/持有者 → 再上CEX分发。

Jesse反复强调“permissionless onchain listings”(无需许可的链上上币)和“build aligned holders from Day 1”(从第一天起建立一致的持有者),其核心理念是希望项目方从一开始就扎根链上进行长期建设,而不是将CEX视为“快速退出通道”。

原本,@base和@coinbase通过链上+链下项目筛选与激励创新的路径非常奏效,使其享受了几乎一整个周期的注意力和流量红利。

然而,BN这套以交易所为核心的“全家桶”玩法,实际上默许了过去重视链上生态的时代已经结束。

对于Base和Coinbase而言,无许可链上创新叙事彻底失去了吸引力!如果直接上BN Alpha一个月就能实现退出,为什么还要在Base上慢慢构建社区生态?

重申一下,这才是Jesse炮轰BN的真正焦虑点。

站在Jesse的逻辑之下,若长此以往,链上创新的价值发现路径岂不是要完全被CEX批量生产线所取代?那么Coinbase/Base花费大力气构建的链上基础设施,是否都成了为他人作嫁衣裳?

所以,各位看明白了吗?

这不是一场关于要不要“上币费”的道德审判,而是东西方两种加密货币交易所生态哲学的“生死对决”。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