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崛起 稳定币能否继续主导市场?

水电费8 小时前

作者:张烽

稳定币,作为加密货币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价格稳定的特性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的桥梁。然而,随着央行数字货币(CBDC)逐步进入市场,一个关键问题浮现:稳定币是否还能在未来继续占据核心地位?这不仅涉及技术、监管和货币主权的博弈,更关乎未来金融体系的形态。

央行数字货币上链后 稳定币是否继续笑傲江湖?

一、稳定币的诞生背景及其功能使命

稳定币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加密货币生态在剧烈波动中寻求稳定性的一种自然选择。

源于市场对稳定性的需求。比特币虽被誉为“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但其价格波动性使其难以承担交易媒介和价值尺度的基本职能。2017年的牛市与2018年的熊市让市场意识到,缺乏稳定性的金融体系犹如无舵之舟,随时可能倾覆。无论是交易者寻找避险工具,还是DeFi协议需要可靠的计价单位,市场亟需一种既具备全球化即时性,又能保持价格稳定的解决方案——稳定币因此应运而生。

稳定币的核心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作为交易媒介和结算工具。它充当了加密货币交易所内的重要流通手段,大幅降低了币币交易的复杂性。同时,它在跨境支付领域展现了挑战传统SWIFT系统的潜力,能够实现近乎实时、低成本的全球资金转移。

二是价值储藏与避险工具。当市场剧烈波动时,投资者可将风险资产迅速转换为稳定币,以“泊车”方式保护本金。在缺乏传统避险资产的加密生态中,这一功能尤为关键。

三是DeFi世界的基石资产。在整个去中心化金融生态系统中,稳定币是几乎所有协议的核心材料。它是借贷协议的抵押品、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流动性池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收益农场(Yield Farming)的生息资产。

正是这些刚需推动了稳定币从零起步,迅速成长为千亿美元级别的庞大市场,开启了它的第一个红利期。

二、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的异同辨析

尽管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CBDC)都采用了数字token的形式,但它们的本质存在显著差异,决定了各自的发展路径。

相同点在于数字化与效率追求。 两者均基于区块链或分布式账本技术(DLT),旨在提升支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并适应数字化经济的需求。它们都在尝试解决传统金融体系中的痛点,如跨境支付的高成本和低效率。

不同之处则更为根本性。

去中心化信任 vs. 国家主权信用。 稳定币(如USDT、USDC)的信用依赖于托管银行中的美元储备,属于传统信用的“链上映射”。而CBDC的信用直接来源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是国家主权信用的数字化延伸,具有法偿性和更高的信用等级。

市场驱动与合规博弈 vs. 顶层设计与法律强制。 稳定币由私营企业发行,其规则由市场和技术社区共同塑造,始终处于全球监管的灰色地带。而CBDC由中央银行设计、发行和监管,自诞生起便嵌入现有的法律与监管框架,具有强制性。

匿名性与透明性的权衡。 稳定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伪匿名性,而CBDC在设计中必然面临“可控匿名”的难题,需要在隐私保护与反洗钱、货币政策实施等监管需求之间取得平衡。

体系外的“水龙头” vs. 体系内的政策工具。 稳定币的发行量主要由市场需求决定,可能冲击小型经济体的金融稳定。而CBDC是货币政策工具的直接载体,央行可通过其精准实施利率政策和结构性调整。

三、中美对稳定币与CBDC的不同应对模式

面对稳定币与CBDC的双重命题,中美两国基于其金融体系与战略目标,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模式。

美国:市场先行,监管收编,双轨并行。美国对稳定币表现出较强的包容性,合规稳定币(如USDC)已获得初步监管认可。同时,美国通过反CBDC法案,短期内明确趋势。尽管数字美元的研发稳步推进,但态度审慎,侧重研究其长期影响。未来,美国可能允许私营稳定币与数字美元共存竞争,形成以美元为核心的数字货币生态系统。

中国:主权引领,逐步发展,生态闭环。中国坚决禁止私营机构在国内发行稳定币,视其为潜在威胁。与此同时,中国全力推进数字人民币(e-CNY)研发与试点,已成为全球CBDC领域的领跑者。e-CNY的战略定位明确,旨在服务于国内零售支付、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并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技术支持。2025年9月,中国央行推出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涵盖跨境支付平台、区块链服务平台和数字资产平台,几乎涵盖了稳定币的所有功能。

这两种模式反映了“市场驱动创新”与“国家主导安全”两种哲学在数字货币领域的碰撞,也预示着未来全球数字货币格局可能出现的分化。

四、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在区块链经济中的作用

即便面临央行数字货币的竞争,稳定币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仍将在区块链经济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功能会不断演进。

在典型的Token经济体中,支付流通职能至关重要。稳定币与CBDC构成了两种各具优势的技术路径。

稳定币的优势在于开放性与全球性。它在无需许可的公链上运行,能够无缝嵌入各类DeFi应用与全球贸易场景,为服务型与权益型代币提供价值锚定和交易对,大幅提升资本流动效率。然而,其信用依赖于商业机构管理,存在潜在风险。

央行数字货币的优势在于法偿性与绝对法律保障。在境内支付及与传统金融体系对接的场景中,CBDC具有无可比拟的公信力。但其中心化设计可能在跨境流动和兼容性上存在一定限制。

总的来说,两者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形成了互补格局。稳定币长于驱动开放、创新的全球加密经济网络,而央行数字货币则致力于夯实国家主导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在未来复杂的多链、多经济体世界中,它们可能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与监管要求长期共存、协同发展。

五、稳定币的未来:不可替代还是逐渐边缘化?

回到最初的问题:稳定币的业务红利期还有多久?这取决于三个关键变量的演变速度。

全球监管的落地速度与严苛程度。一旦主要经济体建立严格的监管框架,稳定币的“野蛮生长”红利将结束,进入合规化、利润摊薄的成熟阶段。

主要经济体CBDC的推广程度。如果数字美元、数字欧元等主流CBDC正式推出并开放给非居民使用,它们将凭借无与伦比的信用优势,在跨境支付等领域对稳定币形成降维打击。

区块链技术与跨链互操作性的演进。如果未来出现更优的去中心化价值尺度方案,稳定币的核心地位也将被动摇。

稳定币是旧体系失灵与新体系未立之间的过渡产物。它成功完成了作为“桥梁”和“催化剂”的历史使命。随着主权数字力量的进场和技术迭代,稳定币的“必需品”光环将逐渐褪去,最终可能演变为多元化数字资产格局中的一种重要选项,而非唯一核心。

稳定币的红利期正在缓缓收窄,我们需要从追逐短期利益中抬起头,思考如何构建更深的价值、更好的合规性与更可持续的生态模型。正如世界之大,“唯变不易”。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