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市场190亿美元闪电崩盘:内幕与教训
来源:Insights4.vc 翻译:善欧巴,金色财经
2025年10月10日(周五),一场由地缘政治新闻引发的闪电崩盘席卷加密货币市场。短短数小时内,超过190亿美元杠杆头寸被清算,成为加密货币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去杠杆事件。此次崩盘不仅暴露了市场的结构性弱点,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2025年加密货币闪电崩盘交易所清算数据(来源:http://coinglass.com/)
价格大幅下跌
在崩盘最剧烈阶段,比特币从约12.2万美元跌至10.5万美元,跌幅达14%;以太坊跌至3436美元左右,跌幅12%。主流山寨币日内跌幅更为极端:Solana一度暴跌超40%,Toncoin短暂跌至0.5美元(跌幅80%),Worldcoin市值蒸发70%后才出现部分反弹。部分小市值代币如Cosmos(ATOM)在“流动性归零”的插针式下跌中,价格瞬间接近零。
市场瘫痪与交易所故障
10月10日美国东部时间16:30后,受美国关税新政影响,非比特币、非以太坊类加密货币价格在25分钟内下跌约33%。随着连环保证金追加通知触发,多家头部交易所出现故障与延迟:币安平台因负载过高陷入卡顿,恐慌最严重时,部分用户的止损订单失效、账户被冻结;Coinbase与Robinhood也报告出现短暂交易暂停。这些技术故障导致大量交易者无法追加保证金或套利价差,进一步加剧了崩盘的严重程度。
史无前例的清算与自动减仓启动
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平台合计清算162万个交易者账户。据估算,87%的清算头寸为多头,显示崩盘前市场已累积极高的多头杠杆。多家交易所动用保险基金填补坏账,仅币安就消耗约1.88亿美元。抛压过于猛烈,许多平台不得不启动“自动减仓(ADL)”机制——即便盈利的空头头寸也被强制平仓以维持平台偿付能力。做市商纷纷撤离,订单簿实质呈现单向抛售状态,稀薄流动性下“闪电崩盘”式价格频繁出现。
崩盘余波与未来展望
截至10月12日,加密货币价格已从低点企稳:比特币反弹至约11.2万美元,市场总市值较低谷回升约5500亿美元。此次事件未导致任何头部借贷机构或交易所倒闭,损失似乎仅集中在交易层面,未引发广泛连锁风险。观察人士指出,此次事件清除了市场过剩杠杆,或有助于提升未来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清算总额图表
2025年10月10日-12日闪电崩盘时间线
初始冲击:本周美国股市收盘后不久,有报道称美国计划对中国商品加征巨额新关税,全球风险资产随即转向下跌。此前一周触及12.5万美元历史高点的比特币,迅速跌破12万美元。
10月10日美国东部时间15:00-16:00连锁反应: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此时间段内通过社交媒体宣布,自11月1日起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100%关税。激进贸易政策的落地引发猛烈抛售潮:几分钟内,自动化订单淹没市场,比特币跌破关键支撑位,从约12.2万美元跌至11万美元,部分期货交易所甚至触及10.4万美元,日内跌幅约15%-17%。
10月10日深夜-11日凌晨:从周五夜间到周六凌晨,自动清算引擎持续运行。部分平台(尤其是去中心化协议)相对平稳地应对了此次动荡:Aave在混乱中自动清算约1.8亿美元抵押不足的贷款,全程无需人工干预且无停机。
放大崩盘的核心机制
多重结构性弱点叠加,将一轮急剧抛售演变为恶性流动性螺旋。
虚假流动性与做市商撤离
崩盘暴露了压力环境下加密货币订单簿的脆弱性:许多资产在市场平静时看似流动性充足,实则真实深度极低。10月10日价格开始暴跌后,做市商要么撤回买单,要么触及风险上限,留下买方真空。
连环保证金追加与预言机反馈循环
此次抛售因高杠杆加持,形成了自我强化的崩盘链条:初始价格下跌使大量多头头寸跌破维持保证金,交易所开始向下跌的市场批量清算这些头寸;而清算本身又增加抛压,进一步压低价格,触发更多保证金追加通知,形成典型的死亡循环。
自动去杠杆(ADL)和“社会化”损失
当市场无买家承接、保险基金耗尽时,最后的保障措施便是对对手方头寸执行自动减仓。10月10日至11日的极端行情中,多家平台不得不启动自动减仓机制,通过平仓盈利空头头寸来平衡账目。
保险基金与有限保障
从根本来看,加密行业的保险基金规模,相较于此次崩盘的破坏力而言明显不足。10月10日,币安保险基金支出约1.88亿美元填补负余额,这一数额看似庞大,却仅占该平台当日约24亿美元清算总额的8%。
交易所基础设施与提现问题
中心化交易所的技术故障,同样是放大崩盘的关键因素。行情最激烈时,用户无法转账资金或执行交易,导致市场“陷入单向循环”。
谁损失惨重?谁扛住了冲击?
杠杆多头与散户交易者:绝大多数损失来自失败的看涨押注。数据显示,87%的清算头寸为多头,其中多数由散户交易者持有。
巨鲸与机构交易者:大资金玩家同样未能幸免:从绝对金额来看,巨鲸损失最大。已知的单笔最大清算为Hyperliquid上一笔2亿美元的以太坊多头头寸,瞬间归零。
改进建议
1. 推行熔断机制与拍卖定价机制
加密货币交易所应借鉴股票市场,引入全市场统一的熔断机制。
2. 充实保险基金,完善应急流动性方案
交易所必须扩充保险基金规模,并探索新的应急流动性计划。
3. 制定透明、公平的自动减仓规则
自动减仓是此次事件的核心痛点,相关改革至关重要。
4. 强化预言机与稳定币抗风险能力
预言机提供商与稳定币发行方需复盘此次事件,吸取教训。
5. 推动跨交易所协同,统一行业标准
加密行业需建立更协同的风险防护体系。
崩盘后的赢家与输家
崩盘后的赢家
-
Hyperliquid(链上永续合约交易所,保持透明且无永久性坏账)
-
保持偿付能力与透明度的DeFi平台
-
Solana(压力测试下表现稳健)
-
有实际现金流支撑的资产
崩盘后的输家
-
币安品牌与Launchpool模式(短期受损,上币条款与预言机选择引发争议)
-
高杠杆散户与追逐永续合约点数的基金
-
仅靠账面估值支撑、无实质买盘的小市值山寨币(多数仍低于崩盘前价格)
-
收益叙事代币(短期用户与交易量锐减,业绩承压)
-
跨平台Delta中性基差交易(空头端因自动减仓被迫平仓)
结论
综上,此次闪电崩盘为加密市场敲响警钟,暴露了基础设施层面的诸多短板。通过引入熔断机制等传统市场防护措施、扩充风险基金、优化自动减仓规则、完善预言机设计、推动交易所协同,行业可大幅降低类似流动性危机的重演概率。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