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利息能否让稳定币更具吸引力?

却原来9 小时前
摘要
日本的稳定币发行实际上正在进行中,该国最大的三家银行——三菱…… 。
币币情报道:

在全球范围内,稳定币正受到一致且趋同的监管制度约束。它们必须由高质量的真实资产支持,接受定期审计,并且发行人不得就稳定币余额支付利息。美国的《GENIUS法案》、欧盟的《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条例》(MiCA)以及香港和新加坡的类似立法均明确规定禁止支付利息。

坚持这一禁令并非易事。其背后一个备受争议的理由是,这有助于保持传统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从而让监管机构更好地掌控风险管理。然而,无论这一论点是否合理,它都难以有效实施,甚至可能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尽管没有明称为“利息”,但部分加密货币交易所已经推出了与持有稳定币资产相关的“奖励”机制。此外,即使没有奖励,用户也可以轻松将资产转入或转出如AAVE等收益型产品。一些支付服务,例如Metamask推出的万事达借记卡,甚至会在用户购物时自动完成这一操作,从而使资产始终留在收益型产品中。

在欧洲,MiCA法规赋予监管机构更大的自由度,可以禁止规避利息支付禁令的奖励措施和自动化投资组合管理方案。这意味着稳定币提供商无法捆绑此类解决方案或提供奖励。然而,在大多数主要市场,稳定币被视为“不记名资产”(类似于现金),因此用户可以随意转移和处置这些资产。相比之下,银行存款至少部分受存入银行的控制。

实际上,这意味着监管机构可以禁止稳定币发行者支付利息,但无法阻止稳定币持有者将这些资产投入支付利息的DeFi协议中。

目前,美国和欧洲的基础利率仅约为3-4%,即便扣除少量交易费用,将资产投入有收益的DeFi协议仍具有吸引力。例如,1000美元以年化4%的利率投资28天,可获得3.07美元的收益,远远高于稳定币兑换的成本,至少在最高效的区块链网络上如此。然而,如果回到零利率时代,这种价值主张可能会逐渐消失。

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当人们在稳定币与生息资产之间频繁切换时,资金的大规模、突然流动可能带来风险。例如,随着人们每月支付账单,可能出现大规模清算,而收入到账时则出现大规模购买行为。

目前,这种风险较小,因为与传统银行相比,链上资产的价值和交易量仍然较低。但几年后情况可能不同。随着区块链生态系统的成熟,执行数百万甚至数十亿笔自动化交易的能力变得日益可行。以太坊生态系统每天已能处理约40万笔复杂的DeFi交易,同时得益于主网上运行的Layer 2网络,还有大量剩余容量可供扩展。

如果对稳定币支付利息的禁令得以有效实施,链上的潜在受益者可能是代币化的存款。尽管存款代币一直被稳定币的光环所掩盖,但这却是摩根大通(JPMC)倡导的一项有趣概念。稳定币是不记名资产,而存款代币则是对银行存款的债权。由于存款代币是银行账户的链上呈现,它们可以提供收益,但同时也伴随交易对手风险。

摩根大通当前在以太坊上的试点项目使用标准ERC-20代币,但限制转账至获批准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名单。用户需要权衡内置收益与使用许可资产在非许可网络上的限制。

有趣的是,围绕银行存款利息支付的争论并非新鲜事物。1929年股市崩盘后,美国政府大幅收紧了银行和金融监管。1933年的《银行法》(又称《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规定禁止支付活期存款利息。

这项禁令一直持续到1972年,当时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市的一家消费者储蓄银行推出了“可转让提款指令”账户。本质上,这是一种自动与存款账户挂钩的储蓄账户,可以支付利息。几年内,这类账户就在美国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

为什么银行花了这么长时间才找到这一变通方案?因为在银行系统广泛计算机化之前,这根本不可行。而在基于区块链的世界中,这样的障碍将不复存在。

无论如何,向稳定币用户支付利息的限制看起来很容易规避。这不禁让人思考——与其重复历史,为何不吸取教训,允许稳定币提供商像银行一样支付利息呢?

本文所反映的观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一定代表安永全球组织或其成员公司的立场。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