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账本技术:终结私人信贷市场的“鬼故事”
作者:Charlie Liu
上周,华尔街一向“安静的角落”——私人信贷(Private Credit)市场,突然爆了几个大雷,把一众顶级金融机构炸得灰头脸。摩根大通亏了几个亿,Jefferies股价跌了10%。
这事儿奇怪在哪?引爆危机的,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金融衍生品,而是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东西:汽车配件、二手车、平平无奇的办公楼。
然而,就是这些普通资产,却造成了非同寻常的巨大损失,爆炸的冲击波甚至传导到了那些从未碰过修车扳手的银行家和经纪人身上。
这恰恰是最危险的信号:当普通资产引发系统性恐慌时,问题几乎总是出在金融系统的底层结构上。
连环爆雷,谁是真凶?
让我们来看看几个案发现场:
汽车零部件巨头的“隐形债务”:一家名为First Brands的汽车零部件巨头,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早已变身成了一家金融公司。
多年来,它通过复杂的“表外应收账款保理”,巧妙地将巨额债务隐藏起来,让财报上的杠杆率看起来非常健康。
直到有一天,债权人们偶然凑在一起对了下账,才惊恐地发现,这家公司通过各种定制化的交易,早已把未来的现金流卖了不知多少遍。
幻想破灭的瞬间,市场对风险的定价也轰然崩塌。
次级车贷公司的“一车多卖”:一家名为Tricolor的次级车贷公司,用不同的道具上演了同样的戏码。
事后调查发现,其放出的贷款中,竟有约40%的车辆识别码(VIN)被重复用于多笔贷款。
同一辆车,在层层叠叠的金融工具和资产证券化(ABS)包装下,被当作抵押物卖给了不同的人。
当骗局曝光,超过10万笔贷款和1万多辆汽车被冻结,摩根大通为此减记1.7亿美元,Fifth Third 银行损失约2亿。
商业地产的“萝卜章”:故事甚至蔓延到了区域性银行,Zions和Western Alliance两家银行爆出数亿美元的损失。
原因是它们的某个借款人,被指控伪造房产所有权文件,通过空壳基金将同一处房产抵押给了多家银行。
投资者们根本等不到财报的详细附注,恐慌早已蔓延:如果连最传统的商业地产都能玩出这种“一女多嫁”的把戏,那还有什么是安全的?
这三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案子,背后却指向了同一个幽灵:没人真正清楚,一项资产的真实所有权到底在谁手里,未来的现金流到底被卖了多少次。
罪魁祸首不是人性的贪婪,而是这个系统天生的、结构性的“碎片化”顽疾。
黑暗森林里的陷阱
私人信贷市场最大的魅力在于其“灵活性”和“定制化”,但这恰恰也是它最脆弱的地方。当一切都隐藏在黑暗中时,灵活性就变成了脆弱性。
所有关键事实——比如资产所有权、抵押权的顺位、抵押物是否被复用、现金流的真实路径——都散落在无数的PDF文件、Excel表格和双边协议中。
整个市场就像一座“黑暗森林”,每个参与者都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一小片区域,却对森林的全貌一无所知。
平时风平浪静,大家各自安好。一旦压力来袭,“谁欠谁多少钱”这个问题,就从一个简单的报表任务,变成了一场艰苦卓绝的“侦探游戏”。
这种信息的不透明和治理的缺失,不是偶然,而是这个“影子银行”体系的“特性”(feature, not bug) 。
交易是私密的,信息是不公开的,价格是滞后的。
当信心充足时,一切运转良好;当信心崩溃时,一个孤立的坏账,就能迅速演变成整个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一盏照亮所有角落的灯
如果把这些资产都放到一个公开、实时、不可篡改的账本上,结果会怎样?
这正是“真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也就是基于公共账本(Public Ledger)技术,想要解决的问题。
让我们用这个方案来重新推演一下上面的案子:
对于First Brands:每一张invoice在生成时,就变成一个独一无二的“代币”(Token)。货物发出、账款融资、现金回款,通证的状态都会随之实时更新。
由于每个代币都是唯一的,想把同一张发票卖两次?对不起,链上的规则会直接阻止你。
监管机构、投资者、合作伙伴,都能根据自己的权限,实时看到他们需要看到的数据,而不再是等一份季报。
数十亿的隐形债务,在它累积的初期就会被整个网络监测到,而不是等到审计师发现时才亡羊补牢。
对于Tricolor:每辆车的车辆识别码(VIN)在登记时,就绑定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第一顺位抵押权代币”。
想为这辆车注册第二个第一顺位抵押?系统会直接拒绝,或者明确地将其标记为第二顺位或次级。
重复抵押的问题,在贷款发放的那一刻就被物理性地杜绝了,根本不需要事后进行法务重组。
对于商业地产:房产的所有权和抵押权状态,都记录在一个代币上,这个代币的状态就是法律意义上的“唯一事实来源”。
你无法通过伪造一份PDF文件,来绕过一个记录在链上、不可篡改的优先债权。
交易交割变成了一次简单的“状态更新”,而不是一场耗时耗力的“文件追逐战”。
把这些场景拼在一起,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更好的记账方式”。这是一场“透明度革命”的红利:
-
防止重复抵押从“政策约束”变成了“物理约束”。
-
实时风险监控取代了滞后的季度推断。
-
“谁持有多少”变成了一个公开可信的查询,而不是一场危机。
别被“币圈”的标签吓跑
我知道,很多人一听到“代币化”,脑子里就浮现出币圈割韭菜的一千种方式--“模因币(Memecoin)”、“卷款跑路(Rug Pull)”、黑客攻击和治理闹剧。
这种“声誉税”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在加密世界的某些角落,确实是咎由自取。
但在2025年的今天,这确实有些一叶障目了,因为坏名声的表面而没看到底层的真实价值。
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搞加密和万物上链”,而是我们已经在交易的这些真实资产和债权,是否应该被记录在一种唯一、可查询、可强制执行的账本上。
做得差的代币化,只是把影子银行搬到了更酷炫的轨道上,换汤不换药。
而做得好的代币化,做的则是枯燥但至关重要的工作:让债权可以被机器验证,让“一女多嫁”变得像“双花支付”一样困难。
我们不应该因为市场的某个角落滥用了某个词汇,就彻底否定一项能够修复系统性缺陷的技术。
什么才是好的RWA机制?
当然,怀疑论者的担忧不无道理:如果新的轨道只是让旧的错误跑得更快,那将是更大的灾难。
答案是务实的,它落在设计、治理和法律的融合上。
隐私与策略的边界感:完全的透明会泄露商业机密,这是机构参与者无法接受的,但这不应成为推诿的借口,而应成为设计时的硬性约束。
通过许可式数据访问、基于角色的可见性以及零知识证明等技术,我们可以精准回答“你是否有优先抵押权?”这类具体问题,而无需暴露整个交易策略。
技术风险的零容忍:智能合约的漏洞、托管的失败,在机构信贷领域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严格的代码审计、分阶段的审慎部署、纵深防御体系,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桌上赌注”,而非可选项。
避免新的“数据孤岛”:如果每家银行都建立自己的“区块链孤岛”,那我们最终只是回到了跨账本核对PDF的老路上。
互操作性标准和法律上的可转移性,必须从第一天起就作为核心基础设施来建设。
法律与监管的基石:技术不能脱离法律,同样的金融活动,就应接受同样的监管。
链上的通证必须与链下可执行的法律权利清晰对应,否则,再漂亮的界面也只是一个法律效力薄弱的“花瓶”。
所以,正确的建设路径应该是:
以法律效力为优先,让链上状态成为法庭认可的事实依据。
坚持“选择性透明”原则,让资产本身的特性来决定“谁能看什么”。
将合规逻辑(如KYC、交易限制)写进代码,而不是停留在纸上。
最后,将这一切与现实世界可靠的接口(如车辆登记处、产权登记中心)打通,让系统变得可靠、可信,甚至可以说——“好到无聊”。
结语
公共账本技术,无法替代精准的风险结构设计,也无法消除人性的贪婪。
但它能极大地压缩“发现延迟”——正是这种延迟,才让本可修复的小问题,演变成了引发市场恐慌的系统性事件。
在开头那几个故事里,所有的伤害都在黑暗中被放大了:应收账款被反复出售,汽车被反复抵押,权证被伪造和转移,而所有人都在埋头核对自己的那份PDF。
把这些资产放到一个共享、实时、可执行的公开状态上,风险不会消失,但会变得“清晰可读”,而不会成为惊吓。
就像Jamie Dimon上周评价的一样,现在市场上的问题就像厨房里的蟑螂,还有很多没爆的雷是藏在暗处我们看不见的。
但公共账本能做的,就是把厨房的灯永远打开,而且点亮每一个角落。
蟑螂或许依然存在,但它们再也无法在黑暗中肆意狂欢。
这,就是公共账本能为私人信贷,乃至整个金融世界带来的最大价值。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