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专题纪录片探讨“代码即法律”的争议与演变
詹姆斯·克雷格和路易斯·吉尔斯执导的纪录片《代码即法律》今日上映,通过多个案例研究深入探讨了这一概念。影片聚焦于2016年的DAO黑客攻击事件,以及2021年和2022年Indexed Finance和芒果市场的攻击事件,揭示了区块链技术在文化与法律层面的复杂性。
DAO黑客事件如今看来像是古代历史(比Blockworks News早了4年),但它不仅是一种新颖的智能合约漏洞,还导致了以太坊唯一一次有争议的硬分叉(“Eth PoW”除外)。因此,任何对“代码即法律”的反思都自然从这里开始。
影片制作人着重展现了那些经历过分裂的人们。格里夫·格林将DAO描绘成构建新法律结构的尝试,而法比安·沃格尔斯特勒则警告了潜在的问责问题。
“‘代码即法律’的理念根深蒂固,或者说,规则一旦制定,就无法更改,”沃格尔斯特勒说道。“缺点是:如果你构建了一个真正去中心化的东西,那就意味着真正无人拥有,那么也意味着如果出了问题,就没有人能修复它。”
2016年4月30日推出后的几天内,数百万美元的以太币涌入,这些以太币由正在野外测试的新型智能合约原语管理。
“我们让每个人都看过这些合同,”格林说。“但没有人接受过任何正式的培训,智能合约审计因为没有智能合约可供审计。”
这是加密货币在不变性方面的首次重大实验与它本应超越的混乱世界发生碰撞的时刻。
法院不买账
“代码即法律”一直是寻求主权者的口号。随着协议积累了总锁定价值(TVL),用户蒙受了巨额损失,法院倾向于认为这句话在法律上毫无意义。
2022年,Blockworks询问Dechert LLP的Timothy Spangler,谁驳回了这个想法.
“代码不是法律,代码就是代码。法律适用于任何类型的交易,而法律的目的是将损失从损失方转移到其他方,”斯潘格勒告诉Blockworks。当大笔资金消失时,诉讼就会随之而来。
这种转变在电影的第二幕中得以体现,Indexed Finance的2021年功绩并认定加拿大数学天才安第斯·梅德耶多维奇为凶手。
Indexed联合创始人劳伦斯·戴(Laurence Day)也属于这一阵营,他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这种理念,称影片中的想法是反乌托邦的。安大略省法院也做出了同样的回应,给予了特别的救济,并将链上操纵视为盗窃。美国检察官随后对梅杰多维奇提起诉讼,指控他利用Indexed和Kyber漏洞价值约6500万美元。
梅杰多维奇通过他的网络账号,试图争取“代码即法律”的铁杆支持者的支持,这表明这种观念仍然活跃在黑客文化中,但在法庭上通常站不住脚。他仍在躲避当局追捕,而且讽刺的是,据戴伊说,由于后来又有一名黑客的出现,他无法从这次盗窃中获利。
“他的指数基金又被亵渎违规行为“大约一年后,”Day告诉Blockworks。不幸的是,对于用户来说,这意味着——即使他最终被抓获并受审——最初盗窃的资金很可能无法追回。
影片最有力的线索之一,探讨了攻击者、用户和白帽响应者之间的道德三角关系。简要回顾一下2023年欧拉黑客事件,揭示了压力和谈判诱使攻击者归还几乎所有被盗资金。追债团队通过类似的干预措施追回了数亿美元,这揭示了信任与协作在危机中仍然至关重要的现实。
这 Mango Markets影片的结尾,一个传奇故事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艾森伯格在2022年的举动被以欺诈罪起诉。但今年5月,一位联邦法官腾空 他的 刑事定罪,裁定证据不支持陪审团的裁决。
倡导“代码就是法律”这一口号的人对此大加赞扬,但裁决取决于所提供的意图证据,并不能仅仅因为代码允许就使采掘策略合法化。
然而,“激进交易”和犯罪欺诈之间的界限仍然模糊。
白帽黑客与黑客信条
某种程度上,自DAO事件以来的每一次攻击——从闪电贷到预言机操纵——都呼应着经济设计与对抗性创新的初次接触。法院依赖诸如财产、欺诈和违约等熟悉的概念,而保罗·迪伦-恩尼斯博士则将黑帽黑客和白帽黑客比作狂野西部的不法之徒。他们互相争斗,但都憎恨警长。
在实践中,白帽作战室的兴起增强了DeFi的安全性,并且漏洞已经减少近年来,攻击频率和严重程度均有所提升。但无需许可的系统会引发边缘测试,只要有利可图,不法分子就会试图攻破它们。
“代码即法律”可以成为工程界对精确性和纵深防御的要求——但不要指望它会成为法院会兑现的承诺。
《代码即法律》(导演:詹姆斯·克雷格;路易斯·吉尔斯)在电影节上放映,现在流媒体世界各地。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
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