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的制度化:迈向金融融合与机构采用的新纪元

区块链投资社区1天前
币币情报道:
加密货币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个曾经被视为边缘资产类别的领域,如今正通过一项大胆的战略——获取美国银行牌照,加速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融合。Coinbase、Circle、BitGo 和 Paxos 等公司正在积极争取联邦特许,标志着它们朝着监管合规性和机构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天才法案》(GENIUS Act)等立法改革和对加密货币友好的政策推动下,这一趋势正在重新定义区块链创新与传统金融体系之间的界限。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不仅是行业的转折点,更是一个押注加密货币下一阶段发展的黄金机会。

监管清晰度:加密银行的新基础

2024-2025 年,美国的监管环境将迎来显著变化。特朗普政府对加密货币的支持态度,加上《天才法案》(GENIUS Act)于2025年7月生效,为稳定币创新和数字资产整合提供了明确框架。该法案要求稳定币必须拥有100%的储备支持,并定期接受审计,以解决透明度和系统性风险问题。

CoinGecko 2025 年第三季度报告
与此同时,在前区块链高管乔纳森·古尔德 (Jonathan Gould) 领导下的货币监理署 (OCC) 已修订其指导方针,允许国家银行在严格合规标准下托管和交易加密货币。
CryptoNews分析
.

这种监管明确性促使加密货币公司申请国民信托银行章程,以开展资产托管和投资管理等信托活动,但禁止提供活期存款等传统银行服务。然而,审批过程竞争激烈:据一家监管机构透露,目前有超过16份申请正在审核中,而安克雷奇数字银行(Anchorage Digital)是唯一一家获得批准的实体。

雅虎财经报道
包括美国银行家协会在内的传统银行一直在游说反对这些章程,理由是它们可能对反洗钱框架和受托人标准构成威胁。尽管如此,这一趋势势不可挡。

加密公司的战略举措:从托管到借贷

获取银行牌照不仅是为了合规,更是为了扩大服务范围和抢占机构市场份额。Coinbase已申请国家信托公司章程,以强化其托管业务并开发新的支付产品。

CryptoBriefing 报告
.Circle,作为 USDC 的发行方,正在寻求完整的银行执照,以托管其稳定币储备并扩展机构服务。
BeInCrypto 报告
.BitGo则瞄准更高目标,计划申请能够提供存款和贷款等传统银行服务的特许状。

这些动作体现了更大的野心:将加密货币公司定位为机构客户信赖的基础设施提供商。例如,安克雷奇数字已与 Cantor Fitzgerald 和 Copper 合作推出比特币融资业务,为机构投资者提供杠杆支持,同时确保高安全性。

CryptoBriefing 报道
此类合作凸显了受监管的加密基础设施如何弥合去中心化协议与传统金融之间的差距。

 加密货币的制度化:金融一体化和机构采用的新时代

市场验证:2025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爆炸式增长

市场已经对这一制度化进程做出了积极反应。根据 CoinGecko 2025 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2025 年第三季度加密货币总市值飙升至 4.0 万亿美元,日交易量增长 43.8%,达到 1550 亿美元。稳定币总市值达 2876 亿美元,成为这一增长的核心推动力,其中 USDC 和 USDe 表现尤为突出。

以太坊
(ETH)和
币安币
在 DeFi 领域表现强劲,分别上涨 68.5% 和 57.3%,而 DeFi TVL 回升至 1610 亿美元。

这些数据表明,机构投资者的参与不再仅仅基于投机目的。中心化交易所 (CEX) 的现货交易量达到 5.1 万亿美元,而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如 Hyperliquid 则占据了 54.6% 的永续合约交易量。这进一步证明了加密货币与传统金融的融合正在加速。

风险与挑战:应对复杂局势

尽管前景乐观,但风险依然存在。牌照审批流程缓慢,两年多来仅有一家公司(安克雷奇数字)成功获批。监管审查也在加强:美联储计划于2025年底发布关于加密货币相关银行活动的新指南。传统银行对加密货币的颠覆潜力保持警惕,并继续游说反对这些牌照,认为它们可能破坏现有的银行业标准。

对于投资者来说,关键在于平衡这些风险与长期潜力。尽管监管延迟和竞争确实存在,但机构采用的整体趋势正在加速。像安克雷奇数字这样早期获得牌照的公司,有机会通过提供合规且可扩展的解决方案,占据重要的市场份额。

结论:金融的未来是混合型的

加密货币的制度化并非要取代传统金融,而是要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通过获取美国银行牌照,加密货币公司正在构建一个既能遵守监管框架,又能充分发挥区块链优势的平行基础设施。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投资那些站在金融革命前沿的企业——这场革命或将重新定义未来几十年的银行业务、托管和资产管理。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