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ther 的支付新篇章:从数字资产打赏到主流支付入口

笔逼1天前

Tether 似乎从未满足于仅仅成为一家“稳定币公司”。近日,它与视频平台 Rumble 宣布将在今年 12 月为 5100 万月活用户推出数字资产打赏功能——用户可以通过 Rumble Wallet 向内容创作者打赏。这一功能的推出看似只是产品层面的一次更新,但实际上,这标志着 Tether 在“主流支付”方向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长期以来,数字资产的应用场景主要局限于交易所和场外结算,而与终端用户的日常消费行为关联较少。如今,通过 Rumble 这一以创作者经济为核心的平台,Tether 获得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让数千万普通用户可以直接接触并使用数字资产。

Rumble 的用户群体以北美地区为主,这些用户并非典型的加密玩家,但他们对“独立言论”和“抗审查”内容抱有浓厚兴趣,这也为加密支付创造了天然的共鸣。对于 Rumble 来说,这一机制不仅能激励创作者,还能帮助平台摆脱传统广告与订阅收入的依赖;而对于 Tether 而言,这意味着其稳定币不再仅依赖交易需求驱动的流动性,而是开始嵌入互联网经济的基本行为之中。

Tether 首席执行官 Paolo Ardoino 在采访中表示,Tether 希望通过 Rumble 平台,将稳定币和比特币的使用带入美国主流用户之中,最终让其面向美国市场的合规稳定币 USAT 成为 1 亿美国人的数字支付工具。事实上,早在 2024 年,Tether 便以 7.75 亿美元投资了 Rumble,部分资金用于公司回购股票,部分用于内容与云业务扩张。这表明 Tether 并非简单地购买一个支付渠道,而是在塑造一个生态支点——通过资本、技术与内容共同推动稳定币的“可用化”。

与早期内容平台的尝试不同,这一次的创新并不是构建一套全新的内部积分体系,而是让已有的主流数字资产直接参与内容经济。过去像 Steemit 这样的项目曾提出“内容即挖矿”的概念,但由于其激励资产与现实支付体系脱节,用户难以将收入用于实际消费。而 Rumble 与 Tether 的合作模式则更接近现实经济逻辑:让创作者能直接收取具有广泛流通性的数字资产,真正实现“创作即收益、收益即可用”。

与此同时,传统科技公司也在探索相似路径。例如 Meta 曾被曝正在研究将稳定币支付功能嵌入 Facebook 与 WhatsApp 生态中,希望通过自有钱包支持用户之间的转账与创作者支付。尽管这些尝试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方向一致——让数字资产脱离交易所场景,进入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价值传递。这正是 Tether 与 Rumble 合作的关键意义所在:让稳定币支付拥有社会功能,而不再只是金融工具。

不同的是,Tether 在技术和生态层面的整合更为彻底。它并没有等待外部监管或支付体系的推动,而是主动“自造场景”。通过 Rumble 钱包,它既掌控了支付通道,也掌握了用户关系;通过 Rumble 内容生态,它让 USDT 从一种结算资产转变为“创作者经济支付媒介”;而通过 USAT,它又为这一模式提供了潜在的合规载体。对 Tether 而言,这不仅是业务扩张,更是一种地位重塑——它要从“美元的影子”成长为“数字支付的桥梁”。

这一战略之所以重要,还因为 Tether 长期以来被视为全球数字资产市场的“幕后银行”,却始终缺少面向用户的“前端产品”。如今,Rumble 钱包的推出将改变这一局面。如果未来用户每天都能通过 Rumble 钱包完成小额打赏、内容付费或创作者结算,那么 Tether 的地位将从基础设施转变为应用层的支付品牌。——类似 PayPal 之于电商生态的角色。

无论 Meta 的支付实验能否落地,还是 Binance、OKX 等交易所尝试以社交或内容模块吸引用户使用 Web3 钱包,有一点已成共识:数字资产的未来,不在于交易,而在于支付。Tether 的优势在于其稳健的资金储备与资产结构。根据 Tether 今年 9 月的透明度报告,其准备金中超过 85% 为短期美债与现金等价物,总资产超过 1170 亿美元。这一体量足以支撑大规模的支付与结算扩展,也意味着它拥有远超其他竞争者的流动性与抗压能力。

对于 Tether 而言,这场游戏的胜负不再是争夺稳定币的市占率,而是谁能率先掌握“加密支付的入口”。而在内容与支付融合的新时代,Tether 正试图成为那道入口本身。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