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迎来关键决策周:英国央行或按下宽松暂停键

数字货币趋势狂人1天前
摘要
全球市场正进入关键的政策周,本周欧洲、北美和亚洲的利率决策将成为主导 。
币币情报道:
全球央行迎来关键决策周:英国央行或按下宽松暂停键
  • 2025年11月2日
  • |
  • 10:00

全球市场正进入一个关键的政策决策周,欧洲、北美和亚洲的央行利率决议将成为主导市场的焦点。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英格兰银行(BOE)。市场普遍预期,英国央行将在本周四打破长达一年的季度降息节奏,将基准利率维持在4%不变,暂时按下宽松周期的暂停键。

这一决定正值英国经济面临困境之际。目前,通货膨胀

指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导致法定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经济概念。

“>通货膨胀率仍接近央行2%目标的两倍,而决策者们正在等待政府本月晚些时候公布的秋季预算案。经济学家表示,在经历了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胀数据喜忧参半的时期后,英国央行可能会选择在恢复降息前评估财政状况。

英国央行在预算案公布前着眼稳定

如果英国央行如预期维持利率不变,这将标志着始于2024年8月的持续宽松周期的结束。尽管美联储本周再次下调了政策利率,但英国央行行长安德鲁·贝利警告称,任何进一步的政策行动都将取决于通胀数据以及财政大臣雷切尔·里夫斯将于11月26日公布的预算案基调。

投资者已将12月降息的可能性预估在60%左右,他们押注工资增长放缓和产出疲软将促使政策制定者在年底前放松货币政策。然而,由于总体通胀率仍接近4%,大多数分析师认为短暂的暂停是审慎之举。

彭博经济分析师丹·汉森和安娜·安德拉德指出,“利率目前接近中性”,英国央行可能会等到“通胀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后再决定是否进一步降息——可能在明年2月或4月。

各大洲中央银行政策存在分歧

在英国央行权衡各种选项之际,其他主要央行也在应对不同的经济信号。澳大利亚储备银行预计将于周二维持利率在3.6%不变,官员们正在讨论该国劳动力市场放缓是否足以构成进一步宽松的理由。在亚洲,马来西亚、印尼和韩国的政策制定者预计也将维持利率不变,而中国即将公布的通胀数据可能证实通缩压力持续存在。

在欧洲,瑞典央行、挪威央行和捷克国家银行在经历了数月的激进降息后,均准备维持利率不变。瑞典的关键利率仍维持在1.75%,而挪威和捷克共和国的利率可能维持在4%。尽管整个地区的通胀有所缓解,但政策制定者对宣布成功仍持谨慎态度。

美洲前景喜忧参半

在大西洋彼岸,美联储在今年多次宽松政策后释放出耐心信号。主席杰罗姆·鲍威尔的最新表态降低了市场对12月再次降息的预期,强调未来的政策走向取决于就业和通胀数据——而这两项数据目前都受到美国政府持续停摆的影响。

在加拿大,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总理马克·卡尼将于周二公布的首份联邦预算案上。该预算案旨在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同时削减运营成本。预计该方案将包含促进经济增长的税收改革措施,以及一项针对受美国签证限制影响而失业的技术工人的新移民计划。

与此同时,在拉丁美洲,墨西哥央行预计将再次降息25个基点,将基准利率降至7.25%,原因是通胀降温和经济增长停滞。相比之下,巴西央行预计将维持利率在15%不变,按兵不动直至2026年初。阿根廷即将公布的经济数据——涵盖税收和工业产出——将考验投资者对总统哈维尔·米莱领导的政党赢得中期选举后推行的市场改革的信心。

亚洲工厂脉搏与贸易紧张局势

从中国到印度再到日本,本周公布的工厂产出数据将衡量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和美国新关税对亚洲工业基础的影响程度。经济学家预计中国和韩国的产出数据将疲软,而印度和台湾地区则可能略有回升。印尼和泰国等东盟经济体也将公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这些数据或将反映出,尽管华盛顿达成了新的贸易协议,但出口需求依然脆弱。

在日本,一系列密集的报告——涵盖工资增长到家庭支出等各个方面——将帮助日本央行评估工资上涨是否最终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货膨胀

指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导致法定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经济概念。

“>通货膨胀

欧洲的零散复苏

在欧元区,德国制造业依然是薄弱环节。即将公布的工厂订单和出口数据可能显示,尽管法国和西班牙经济呈现稳健增长,但德国制造业仍将持续停滞。意大利经济再次陷入停滞,凸显了欧元区经济复苏的不平衡性。

其他国家方面,瑞士的通胀报告预计将证实,在经历了三个月接近零增长之后,物价将出现小幅回升;而土耳其则继续面临超过30%的通胀问题。

全球停顿,为下一轮转变做好准备

本周的会议总体上凸显了同一个主题:从伦敦到圣保罗,各国央行都在喘息。在过去一年持续降息以缓冲脆弱的经济复苏之后,决策者们现在正努力在疲软的经济增长、持续的通胀和政治不确定性之间寻求平衡。

接下来的几周——受英国央行的决定、里夫斯的英国预算以及亚洲最新的通胀数据的影响——可能会为2026年全球货币政策定下基调。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