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理论下的AI泡沫:市场如何自我实现?

K线中有杀气4 小时前
当市场开始「说话」:一次财报实验,与万亿美元的AI预言。

原文作者:Byron Gilliam

原文编译:AididiaoJP,Foresight News

金融市场是否真的只是被动反映现实,还是它们也在主动塑造现实?这一问题在乔治·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中得到了深刻的阐释。

理性上的“知道”与切身体会的“理解”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就像读物理教科书与看《流言终结者》炸飞一个热水器的区别:

教科书会告诉你:在密闭系统中加热水,会导致水体膨胀而产生液压。

你读懂了文字,也明白了相变物理的理论。

但《流言终结者》却展示了:压力能把一个热水器变成火箭,射到500英尺的高空。

只有当你看了视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灾难性的蒸汽爆炸。

展示,往往比讲述更有力。

上周,Coinbase的CEO Brian Armstrong就为我们生动演示了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其效果足以让《流言终结者》团队感到自豪。

在Coinbase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回答完分析师提问后,Armstrong念出了一串额外的词。这些词正是预测市场玩家押注他可能会说的。

他在会议最后补充道:“我一直在关注预测市场对我们这次财报会议的押注。现在,我只想补充以下几个词:比特币、以太坊、区块链、质押,和Web3。”

索罗斯预言AI的泡沫:我们活在一个自我实现的市场里

在我看来,这生动地演示了大多数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正如索罗斯所言:市场价格会影响它们正在定价资产本身的价值。

索罗斯在成为亿万富翁对冲基金经理之前,曾立志成为一名哲学家。他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发现了“有效市场理论”的一个缺陷:“市场价格总是会扭曲基本面。”

金融市场并非仅仅被动反映资产的基本面,它们还会主动塑造它们本应衡量的现实。

索罗斯举了1960年代企业集团热潮的例子:投资者相信这些公司能通过收购小而精的企业创造价值,于是推高了它们的股价。这反过来让这些集团能够用虚高的股价去完成收购,从而“实现”价值。

简而言之,这形成了一个“持续且循环”的反馈回路:参与者的想法影响了他们押注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又反过来影响了他们的想法。

放到今天,索罗斯可能会以MicroStrategy这样的公司为例。其CEO迈克尔·塞勒向投资者推销的正是这种循环逻辑:你们应该用高于净资产价值的溢价给MicroStrategy股票估值,因为交易在溢价状态本身,就使得其股票更有价值。

索罗斯在2009年写道,他用反身性理论分析指出,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基本误判,即认为“(房地产)抵押品的价值与信贷的可获得性无关”。

主流观点认为,银行只是高估了作为贷款抵押的房地产价值,而投资者则为这些贷款支持的衍生品付出了过高价格。

有时情况确实如此,只是简单的资产错误定价。

但索罗斯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巨大规模,必须用“反馈回路”才能解释:投资者高价购买信贷产品,推高了背后抵押品(房地产)的价值。“当信贷变得更便宜、更易得,经济活动就会升温,房地产价值随之上涨。”

而上涨的房地产价值,反过来又鼓励信贷投资者付出更高的价格。

理论上,像CDO这样的信贷衍生品价格应反映房地产价值。但实际上,它们也在帮助创造这些价值。

这,至少是教科书对索罗斯金融反身性理论的解释。

但Brian Armstrong不止于解释,他实地演示了它,用的是《流言终结者》的方式。

通过说出人们押注他会说的词,他证明了参与者的观点(预测市场)能直接塑造结果(他实际说的话),这正是索罗斯所说的“市场价格会扭曲基本面”的含义。

眼下的人工智能泡沫,正是Brian Armstrong实验的万亿美元升级版,这让我们能及时领悟到这个道理:人们认为AGI(通用人工智能)将会实现,于是投资OpenAI、英伟达、数据中心等。这些投资让AGI更可能成真,而这又吸引更多人投资OpenAI……

这完美诠释了索罗斯关于泡沫的著名论断:他之所以冲进去买入,是因为买入行为会推高价格,而更高的价格会改善基本面,这又会吸引更多买家。

但索罗斯也会警告投资者,不要迷信这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在泡沫的极端情况下,投资者推高价格的速度,会远超过价格能改善基本面的速度。

索罗斯在反思金融危机时写道:“一个运行完整的正向反馈过程,在初期是自我强化的,但最终它必然达到一个顶峰或逆转点,此后,它将在相反方向上自我强化。”

换句话说,树不会长到天上去,泡沫也不会永远膨胀。

不幸的是,还没有《流言终结者》式的实验能实地演示这一点。

但至少,我们现在知道了,市场价格能促成事情发生,就像财报电话里说出的几个词一样。

那么,AGI(通用人工智能)又何尝不会如此呢?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