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达里奥警告:美联储刺激政策或催生比特币泡沫

币界网8 小时前
摘要
雷·达里奥对宏观经济发出警告,认为美联储最新的资产负债表指引有可能“刺激经济” 。
币币情报道:

全球知名投资家瑞·达利欧(Ray Dalio)近日对宏观经济发出警告,认为美联储最新的资产负债表扩张政策可能“刺激经济形成泡沫”,而非稳定疲软的经济。这种与传统危机后量化宽松政策相悖的转向,或将对比特币等硬资产产生深远影响。

在一篇题为《刺激经济形成泡沫》的文章中,达利欧指出,美联储结束量化紧缩并释放储备金需要再次增长的信号,标志着“大债务周期”后期阶段的重要转折点。他写道:“你们是否注意到,美联储已宣布停止量化紧缩并开始量化宽松?”尽管这一操作被官方描述为技术性调整,但达利欧强调,这本质上是一项宽松政策,“旨在顺应‘大债务周期’的进程”。

达利欧警告称,如果资产负债表扩张与降息及持续的财政赤字同时发生,市场将面临“美联储和财政部通过货币化政府债务进行经典货币和财政互动”的局面。他补充道,在当前环境下——股票价格高企、信贷利差收窄、失业率低、通胀高于目标水平,以及人工智能驱动的投资狂热——“在我看来,美联储的刺激行为就像是在制造泡沫”。

这一警告并非空穴来风。经过数月收紧流动性并削减银行储备后,美联储已宣布将暂停其资产负债表末期清算(QT)政策。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在10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在充足的储备框架内,央行将在某个时刻重新增加储备金:“在某个时候,你会希望储备金开始逐步增长,以跟上银行体系和经济规模的步伐。因此,我们将在某个时候增加储备金。”

尽管官员和许多卖方机构都试图淡化这一政策调整的意义,声称储备管理并不等同于重返危机时期的量化宽松政策,但实际情况是:如果美联储再次成为国债的稳定净买家,以维持“充足”的储备金水平,那么市场体验将与量化宽松政策类似。即使没有标签,QE 也依然有效。

虽然达利欧在文章中并未直接提及比特币,但他阐述的机制对加密货币投资者来说并不陌生。他认为,当央行购买债券并压低实际收益率时,“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取决于流动性的流向”。如果流动性继续流向金融资产,“估值倍数会扩大,风险价差会缩小,黄金价格会上涨”,从而导致“金融资产通胀”。

如果通胀渗透到商品和服务领域,则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实际收益也会下降。对于跨资产配置而言,达利欧明确阐述了相对收益的概念:假设黄金收益率为0%,而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约为4%,那么如果预期黄金价格上涨速度超过国债收益率,尤其是在通胀预期上升、货币购买力下降的情况下,黄金的表现将优于国债。在这种环境中,“央行发放的货币和信贷越多,我预期的通胀率就越高,相对于黄金,我就越不看好债券。”

这对比特币意味着什么?

评论员们迅速将这些机制应用到比特币上。“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政策→流动性增加→实际利率下降。”写道Coin Bureau 首席执行官 Nick Puckrin 表示:“实际利率下降→债券和现金吸引力下降→资金追逐风险资产和硬资产……通胀风险上升→投资者使用黄金、大宗商品和数字价值储存手段进行对冲。” 他引用了达利欧的观点——“黄金价格上涨,导致金融资产通胀”,以及量化宽松政策“压低实际收益率,推高市盈率”——最后总结道:“比特币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蓬勃发展……它是……数字黄金打了兴奋剂。”

百万富翁投资者托马斯·克拉洛(Thomas Claro)则指出了达利欧框架中的潜在风险:这并非“刺激引发萧条”,而是“刺激引发狂热”。他解释道,流动性将“涌入已经过热的市场……股票飙升,黄金暴涨,加密货币……垂直上涨”,加密货币市场将出现典型的风险偏好上升趋势。他的警告与达利欧在周期末期的谨慎态度如出一辙:当前的流动性激增,随后——从长远来看——通胀将再次加速,政策被迫逆转,泡沫最终破裂。

对于比特币而言,短期走势显而易见。历史上,实际收益率下降和流动性扩张往往与长期、高贝塔系数和稀缺性策略的强劲表现相吻合;这与1999年类似,硬资产(包括黄金)在经济周期末期的暴涨和飙升类似——由此推及,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替代品。

然而,中长期紧张局势仍未解决:如果同样的宽松政策再次引发通胀压力,那么退出——政策必须收紧以遏制泡沫的时机——就会成为达利欧所警告的制度断裂点。
达利欧的结论并非交易信号,而是对政策走向的警告。他写道:“这是否会演变成全面且经典的刺激性量化宽松政策(伴随着大规模净购买),还有待观察。”如果美联储真的在逐步构建泡沫,比特币或许会在上涨过程中受益——但按照达利欧自己的理论,这条路最终会带来冲击。

截至发稿时,比特币交易价格为 99,717 美元。

 比特币热潮最危险的一次?瑞·达里奥警告称,刺激措施可能催生泡沫
比特币跌破 10 万美元,1 日走势图 | 来源:TradingView.com 上的 BTCUSDT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