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所有顶级项目都在押注“参与金融化”?

水电费3 小时前
为何所有顶级项目都在押注“参与金融化”?

TGE 前夕的 OpenSea,明确历史贡献交易活跃度将成为空投权重衡量的重要指标,这样的故事正在 Web3 不断上演。从 infoFi 的热闹,到任务平台的行为激励,行为金融化的概念正在让价值分配的方式被重构,通过可靠的行为映射机制和激励体系。

“参与金融化”是更深层的演变,如何把人留下来,并变得更有价值。用户的每一次参与,都不再是一次性的,而是会变成可累积、可计价、可兑换的长期价值。它将“参与 → 价值 → 再参与”变成增长飞轮,从而彻底重塑留存逻辑。

01、The Shift:从“投机增长”走向“参与金融化”

过去五年,我们经历过:叙事驱动、空投驱动、情绪驱动。以及当下最火热的注意力驱动。

而在 infoFi 提供的这场注意力争夺叙事的背后,我们发现:在注意力经济与链上可验证性的共同推动下,用户行为第一次拥有了“可计量的价格”,参与本身正在成为一种可计量、可结算的资产。

我们曾经探讨过,Web3 的金融全谱化,让价值表达从“资产”扩展为信息、注意力、情绪和信任的总和。这正是“价值互联网”的核心命题:一切可被感知、传播、交易的东西,都能被金融化。

为何所有顶级项目都在押注“参与金融化”?

在 BTCFi、AI、InfoFi、社交协议、L2、DEX 乃至 RWA 中,每一个顶级项目都在做同一件事——让用户的参与行为沉淀为用户路径,更关注留存和持续贡献所蕴含的价值。

不论是参与 Aura Mining 的 BTCFi 用户,为 AI Agent 投喂数据的贡献者,Optimism Superchain 上的治理参与者,Solana 生态的活跃交易者,或社交协议里的内容节点,每一次交互动作,都将成为未来权益的一部分。

为何所有顶级项目都在押注“参与金融化”?

参与金融化并不是抽象概念,它正被增长产品所工具化。增长平台 TaskOn 最近推出的 POX Score 正是对用户行为以及用户留存在增长领域的代表性尝试。POX 评分越高,获取收益的几率越多,通过未来预期推动用户去提升 POX 分数,给用户指出了获取高额奖励的路径,也让用户更加努力付出,这就是一套精准的用户留存体系,正向的增长飞轮。

02、为什么参与会变成一种“资产”?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像项目方 PUA 用户打白工?事实上,参与金融化更像是附加在“X-to-Earn 模式”上的增值内容,从用户为项目做贡献→ 获取收益,到用户在项目生态中持续贡献→ 积分体系/链上足迹→ 生态共建共享,由单项的激励变成了深度的价值和激励绑定。

下面我们拆解几个最顶流的赛道,来看如何实现“参与金融化”。

A. BTCFi:参与 = Yield Rights

以 BounceBit、SatoshiVM、Babylon Protocol、Pendle 等 为代表的 BTCFi 正在把“参与”与“收益权”直接绑定:

  • Staking → Yield Stream
  • 链上贡献度 → 优先额度(Allocation Priority)
  • 治理参与 → 决策权的价值化表达

BTCFi 的本质就是把 BTC 作为“底层收益引擎”,让用户的每一个链上参与,都能映射为“未来收益分配权”。

B. AI × Web3:参与 = Data Dividend

像 Bittensor、FLock.io、Aethir 、ChainGPT 已经把“参与训练/提供数据”视为资产。

  • 数据贡献 = Data Credits
  • 与 AI Agent 的互动 = 可计量的“参与曲线”
  • 训练节点的持续参与 = 长期的收益与权限

AI 的“参与即价值化”已经比 InfoFi 更彻底。

C. Layer2 & Airdrop Banking:参与 = 未来空投的折现价值

在 Arbitrum、Base、zkSync、Linea、Starknet、Mantle 等顶级 L2 中,用户不再只关注单次行为的收益,而是把“参与路径”视为一种可积累的未来权益预期。

每一笔 Bridge、Swap、Delegate、投票,都成为未来潜在权益的“折现信号”。

D. DEX / Trading:参与 = Fee Discount + Rebate + Level

以 Hyperliquid、Jupiter、Raydium、Uniswap 等为代表的交易平台,都在把交易行为资产化:

  • XP / 积分代表未来潜在空投
  • Level 决定费率、优先权、 maker / taker 奖励等
  • 活跃度决定后续奖励

交易不再只是行为,而是“未来权益的沉淀”。

E. SocialFi:参与 = 关系链资产

例如 Farcaster、Lens、Friend.tech、Fantasy:

  • 内容互动成为“身份信用”
  • 链上关系链具备资产化属性
  • 场景参与让账户具备 Social Capital

F.增长平台:参与金融化的验证层与激励层基础设施

以 TaskOn 为代表的增长平台正在重塑用户的数据价值,成为可追踪、可验证、可激励的参与资产:

  • 积累性资产:Points / EXP / Level / Milestone
  • 可兑换权益:WL、资格、Allocation、抽奖概率、交易额外奖励
  • 可展示身份:Leaderboard、贡献度、公示身份
  • 可复利循环:Level → Benefits → 更多参与 → 更高等级

这既能驱动短期增长,也能沉淀长期关系。为用户行为确权,成为行为资产的入口,并构建长期激励体系。

03、如何推动“参与金融化”?

在整个 Web3 增长范式中,如何把参与行为 → 确权 → 量化 → 结算 → 最终沉淀为可量化的长期价值。

无论是 BTCFi、DEX、AI×Web3、InfoFi,还是更传统的交易类、治理类活动,一个完整的用户参与周期通常包括三件事:

  • 行为发生(Action)
  • 行为验证(Proof)
  • 价值兑现(Incentive)

在产品的交互层引导,在验证层实现自动化,让参与行为变得可执行、可追踪、可激励和可复利。在激励层通过积分、NFT 等体系锚定用户的行为价值,让用户对长期路径有清晰的目标。

为何所有顶级项目都在押注“参与金融化”?

Decrypt 母公司孵化的 Web3 预测市场协议 Myriad,就可以通过每日签到、内容分享等任务获取 Points 参与预测市场,高积分和高胜率会使你登上排行榜,这种声望在未来可能转化为社区认可或特殊奖励。

1.Optimism RetroPGF:参与 = 可回溯的长期价值

Optimism 的 RetroPGF 首次将“参与”从一个即时动作,升级为一种 可回溯、可量化、可结算的长期资产。贡献者的行为被保存在公共贡献图谱中,被评审者在未来重新评估过去的贡献,回溯成实际的 OP 治理、激励与资金分配。

RetroPGF 的核心逻辑是:参与路径 = 公共贡献资产 = 未来可兑现价值

  • 参与不是即时奖励,而是被系统性沉淀;
  • 贡献曲线会被量化、评审、记录;
  • 未来收益取决于过去的参与质量与影响力;
  • 项目、社区与个体的价值被长期反映,而不是短期行为驱动。

Optimism 让“参与”成为一种可计价、可治理、可持续的资产,靠制度设计让参与者获得真正的长期价值。

为何所有顶级项目都在押注“参与金融化”?

2.TaskOn:用户留存体系的游戏化设计

在增长平台 TaskOn,在项目和用户的双向增长中,他们的增长工具有:智能化的结果导向的 Quest 设置模板和智能化验证工具,让用户“知道怎么做”并且“按路径做”,并且让用户行为“变得真实、可信、可计量”。

而在活动结束时,TaskOn 的激励体系开始发挥留存效果: 

  • Points / EXP:给到即时激励
  • Level:长期成长机制
  • Milestone:阶段化成就
  • Benefits Shop:积分兑换权益
  • Leaderboard:放大参与者身份价值

TaskOn 承担了“参与行为 → 资产化”的基础设施角色。可以说是参与金融化在用户增长领域的标准化实现。

同时,TaskOn 上线了全新的 POX 评分系统围绕五个维度进行用户身份和参与行为进行交叉评分:

  • POH(人性证明):可信度信号,例如钱包/社交绑定和 KYC。
  • POC(贡献证明):任务完成的频率、质量和一致性。
  • POE(探索证明):对新链条、功能和事件的探索的广度和深度。
  • POV(价值证明):链上资产规模和交易活动。
  • POS(社交证明):在 X/Discord/Telegram 上的真实互动。

通过多维度交叉验证,显著提升了参与的真实性与反女巫能力,并为用户提供了清晰的成长路径:提高评分 → 解锁更多功能/奖励。

为何所有顶级项目都在押注“参与金融化”?

4、结语:参与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资产

参与金融化不是一个小叙事,而是 Web3 从“短期活动”走向“长期价值体系”的宏大趋势。

不同赛道需要的行为不同,但所有赛道都需要“触发—验证—激励”这一完整参与周期,Web3 项目需要从自身产品特色出发,使用能够验证、增长、留存的工具将这个周期串起来,让行为能被执行、被验证、被激励。

参与金融化不是一个工具趋势,而是 Web3 价值体系的重构过程。它让参与成为资产,让路径成为价值,让留存成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未来所有 Web3 产品,都将需要“触发—验证—激励”的完整参与周期。

这将成为 Web3 未来的真正增长范式。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