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产融RWA:不动产与消费升级的新出路
来源:叶开问
当前,许多关于现实世界资产(RWA)的讨论集中在特定资产包或企业层面。对于房地产是否适合做RWA的问题,答案是内地的不动产机会有限,但在海外如新加坡、迪拜和美国等地则存在一些可能性。至于消费类资产,例如积分或门店流水,它们主要表现为现金流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资产。然而,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即消费升级视角来看,这些元素能够整合成一种综合性的消费产融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商业不动产被视为固定资本,品牌商户代表了经营性现金流,而消费者则是通过购买行为积累积分及参与消费场景的关键角色。文化娱乐活动可以作为吸引顾客流量的重要手段,当所有这些组成部分被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时,便形成了一个具有潜力的优质RWA资产包。
特别是对于那些难以直接证券化的消费积分而言,在一个广泛的消费产融框架内将其转换为RWA可能是最佳选择。这是因为消费积分本质上是一种负债型资产,如果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则会逐渐丧失其吸引力。通过将面向消费者的负债转换为对忠诚度运营特别目的载体(SPV)的企业间现金流,这种模式为消费积分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整个消费产融体系可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经营成本—涉及商业不动产等固定资产及其租赁关系;
- 营销成本—包括广告投放与流量获取;
- 消费主体—指的是最终消费者;
- 消费场景—涵盖商品购买以及积分累积;
- 积分应用—如会员福利兑换;
- 复购促进—利用积分奖励鼓励重复购买;
- 新客户推荐—借助积分机制增强用户粘性;
- 产销数据分析—围绕消费者行为生成的数据资产;
- 数字营销策略—运用IP营销创造价值。
该模型的核心理念在于“消费即生产”。它强调的是如何将不同类型的资产——无论是实体财产还是虚拟信息——转化为有价值的金融工具。比如,通过将商业地产与商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相结合,并引入消费积分、消费数据以及文化娱乐领域的流量变现等方式,共同构建起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长远来看,大消费产业的发展需要分阶段进行规划,首先是建立基于实际资产的稳固基础;其次是开发更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和服务;再者是探索去中心化金融服务的可能性;最后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打造沉浸式的消费体验空间。
总之,对于寻求转型的传统零售业、新兴品牌以及文旅项目来说,采用消费产融RWA模式或许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道路。同时,这也要求相关企业不仅要在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还要善于讲故事,创造出独特的品牌形象和文化氛围。

如果您对此感兴趣并希望了解更多细节,请关注即将推出的深度课程及实践工作坊。欢迎加入我们的研讨群组,与其他志同道合者共同探讨RWA领域内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加微信YekaiMeta 加入到RWA产业研讨群参与具体的RWA赛道和项目产品讨论。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