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手机巨头以隐私为代价推进人工智能技术
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正致力于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实现免提无缝操作,取代传统的手动应用程序导航。这一技术承诺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性,但也引发了关于设备控制权和用户隐私的担忧。
小米、Vivo、Oppo及Honor等本土品牌均参与到了这场变革中。荣耀的一句口号——“越多的人工智能,越能理解你”——既展示了这种转型的巨大潜力,也暗示了伴随而来的风险。
当基于未经明确同意收集的数据做出决策时,AI的目的就从提升用户体验转向了更具侵入性的监控活动。例如,在2024年10月Magic 7发布会上,CEO赵某仅通过语音指令便订购了2000杯咖啡,无需任何触控操作。这令人惊叹的技术演示背后隐藏着一个问题:手机是如何得知赵先生偏好的?又是如何选择应用并完成支付授权的呢?这样的便利是否值得以牺牲用户的自主权与隐私为代价?显然,为了实现上述功能,手机必须能够访问个人数据。
隐私侵犯的风险有多大?
对Magic 7的研究显示,该设备利用了Android系统的辅助功能权限,本意是为了帮助残疾人士更好地使用手机。然而,荣耀及其他一些中国企业却利用此功能绕过了常规的用户许可流程,采取了一种较为隐蔽且缺乏监管的方式来获取敏感信息。如果这些设备落入恶意人士手中,那么AI驱动的功能很容易被滥用,如用于窃取财务资料、通讯记录乃至私人照片等。若无充分的安全措施保障,则智能科技带来的便捷很可能转化为监视与操控的工具。
如果不加以适当管理,当前的发展趋势可能会导致未来的手机不仅服务于其所有者,还会在未经用户知晓的情况下对其行为进行监控、管理和商业化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制造商和相关监管部门面临着如何平衡责任与创新之间的挑战。问题并非在于AI是否会主导我们的电子设备——这一点已是事实;而是说,由智能技术支持的产品确实拥有改变生活方式的能力,比如简化日常任务和提高可访问性等方面。
与此同时,苹果公司在2024年6月推出了新的设备上AI系统,使Siri变得更加智能。不过,苹果在中国市场的此类尝试似乎并未引起太大反响。
法律对侵犯隐私有何规定?
根据法律规定,未经授权收集或使用个人信息属于违法行为。实际上,在2021年就有部分中国应用开发者因开发出能够拦截数字交易的应用程序而遭到起诉。另外,在春节期间,一些专门设计来自动抢微信红包的应用也被法院裁定违反了公平竞争原则,并受到了相应的惩罚。
相比之下,西方企业对待这类风险的态度更为谨慎。比如微软曾因一项名为Clippy的功能受到批评,因为它会定期截屏以分析用户习惯并提供建议。有人将此比作乔治·奥威尔笔下的反乌托邦场景,促使包括埃隆·马斯克在内的多位科技界领军人物呼吁停止使用该功能。网络安全专家亦警告称,此类功能可能被用作监视手段。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