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yer 2的局限性:为何无法成为加密货币的救世主?
作者:Radix 创始人 Dan Hughes,CoinTelegraph;编译:邓通,金色财经
多年来,加密货币领域一直将第二层(L2)解决方案视为解决可扩展性问题的“银弹”。然而,如果这些方案实际上正是让我们陷入困境的原因呢?
对L2的执着不仅未能为大规模采用铺平道路,反而导致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包括汇总、桥梁和分散的流动性。这一现状威胁到区块链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核心原则。无缝且去中心化的网络愿景正逐渐被一个与传统金融体系低效和集中化相呼应的复杂系统所取代。我们究竟是在推动创新,还是仅仅在重蹈覆辙?
区块链三难困境
L2原本被认为能够缓解区块链的三难困境。然而,尽管它们可能在个别层面填补了一些空白,但总体上却让加密货币面临失去去中心化、安全性和可扩展性三者的风险。
随着L2数量的增长,生态系统变得高度分裂,难以驾驭,并依赖于复杂的汇总和桥接解决方案。这导致某些部分集中化,资产被吸引到分散的流动性孤岛中,阻碍了安全性并扼杀了小型项目的竞争力。
这些所谓的“解决方案”带来了巨大的摩擦,并伴随不必要的安全风险。虽然过去两年中与桥接相关的黑客攻击有所减少,但黑客总会找到新的方法来平衡账本——例如利用汇总、渠道和侧链。
许多L2对序列器或受信任验证器的依赖会在系统中产生额外的脆弱点,即单点故障。孤立的流动性也会降低较小L2的验证器可用性,从而威胁网络弹性。
此外,这些解决方案还给希望与L2集成的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挑战,要求他们对每个L2的机制有深入而具体的了解。
L2支持者认为,这些权衡是必要的且可以克服,但这背后隐藏着比牺牲安全性、可扩展性或流动性更根本的问题。
加密货币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一个通用网络,任何资产或去中心化应用程序都可以以无需信任、安全的方式即时与其他资产或去中心化应用程序交互。然而,L2引入的摩擦破坏了这种即时互操作性,而序列器和验证器的集中化则削弱了无需信任系统的基础。这不仅阻碍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可扩展性,还导致了完全不同的扩展模式,重现了现有孤立、分散和中间人泛滥的传统金融系统的低效率。
如果DeFi的目标是将所有金融活动转移到链上,那么我们必须做得比现在更好。
构建基础
加密货币需要从基础开始构建。区块链网络必须在第一层(L1)优先考虑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分片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前进道路,但行业必须设定更高的目标并构建长期解决方案,而不是依赖于临时解决当前可扩展性问题的快速手段。这不仅仅是增加分片数量,而是如何进行分片。信标链只是增加了一个瓶颈,动态分片很复杂,限制了可扩展性并产生了巨大的开销。即使是验证器内部分片似乎也能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直到面向网络的节点达到资源饱和,该节点必须接收所有交易,只是将问题推到后面以寻找更多的验证器并减少收益。
将DeFi扩展到与传统金融相同功能的明显解决方案是状态分片,即将区块链的状态分布在许多不同的分片上。涉及来自不同分片的状态的交易会创建一个临时的共识过程。
负责交易状态的验证者在所有相关分片中以原子方式进行通信、同意(或不同意)和更新状态。这允许在多个分片之间甚至在分片内部并行处理交易,而分片唯一需要关注的是,修改它们负责的状态的交易没有交叉依赖关系,从而显著提高吞吐量而不损害去中心化或可访问性。
当这些分片与原子承诺集成时,如果交易的任何部分失败,一切都会干净地中止,并且无需任何工作来解开悬而未决的状态变化。
这只是一种解决方案。DeFi必将扩展到全球范围。关键在于何时以及通过何种方式实现。话虽如此,专注于L1开发基础而不是依赖L2拼凑的解决方案,将消除碎片化、降低复杂性并确保可扩展性和可访问性再次成为区块链网络的核心。归根结底,开发者真正希望优先考虑的未来——无论是代币经济学还是Web3的创始承诺——都是去中心化、效率和安全性。
面向未来扩展
L1解决方案是面向所有人的解决方案。它们为开发者、交易者、普通用户甚至数十亿潜在用户确保了生态系统的基础。如果基础缺乏弹性和可扩展的架构,只需一次强力推动就足以让这座纸牌屋倒塌。当然,特定用例可能更适合使用L2解决方案。高频交易结算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但例外永远无法证明规则。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开发者必须专注于集成的、原生的可扩展性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增加复杂性并在顶部平衡更不稳定的“解决方案”。如果不充分关注L1,只会带来更多问题。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