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离开Web3行业?市场现状与未来展望
撰文:区块链骑士
“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用巴菲特的这句话来形容当前的Crypto市场可谓再贴切不过。近期,我们时常听到某某“退圈”的消息,这些声音并非源于吐槽或抱怨,而是成为行业现状的一种表达。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离开这个行业?经过笔者的追踪分析,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过去一段时间市场的惨淡行情以及由此引发的变故,迫使一些人不得不暂时离开,寻找新的机会;其次,过去一两年中,Web3一直处于某种不被看好的“病态”增长状态,部分价值创造者认为这个领域缺乏真正的价值增长,因而选择退出;此外,随着AI技术的兴起,一些人认为Web3已经成为过去式,转而追寻新的蓝海市场。
当然,以上原因细化到个体差异明显,但这些理由并不能代表整个行业的全貌。毕竟,市场上的大多数人仍选择观望或继续建设。毕竟,这个发展了十多年的行业已经不是第一次面临类似的困境。
或许因为一些离开的人是较有影响力的KOL,因此对市场心态产生了一定影响。然而,笔者认为,现阶段才是真正考验Builder的时刻。抛开表面的浮躁,我们需要关注更多行业正在变化或尚未改变的东西。以下将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
Web3行业已经从蓝海步入红海了吗?
根据BTC金融服务公司River三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球仅有4%的人口持有BTC,其中持有比例最高的是美国,约有14%的人持有BTC。从发展阶段来看,目前BTC的采用率相当于1990年的互联网或2005年的移动社交。

通过这一简单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以BTC为代表的数字资产采用率仍然处于早期阶段,远未达到所谓的红海市场。甚至从行业影响力来看,像贝莱德、富达这样的传统金融巨头才刚刚入场。试想,他们会傻乎乎地进来当接盘侠吗?
从逻辑和数据的角度分析,我们必须承认,如果数字资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者Web3是互联网与AI的交汇点,那么这场比赛可能才刚刚从起点跑到中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Web3市场只剩浮夸的MEME叙事了吗?
对于很多行业的价值创造者来说,过去一年最令人诟病的无疑是MEME的爆火。MEME吸引了过多注意力,也导致不少进入这个行业的人遭遇了一次清洗,甚至对行业失去信心。但正如笔者在之前的Weekly中所说,MEME正处于进化中,经历泡沫后需要新的复苏增长,而这种增长或许可以为行业带来价值。
其次,我们不应只看到表面的热点变化。建设者们仍在建设,价值项目仍在寻找突破。通过过去一年活跃开发者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尽管有所下滑,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虽然目前市场看似冷清,且缺乏像上一个周期中DeFi这样具有行业突破性的大叙事,但站在当下回望过去总是充满机会,而展望未来却少了几分成竹在胸。这不正是任何事物发展的规律吗?
即便回看2018年的Web3行业,依然糟糕至极,甚至比现在还要差数十倍。但这并没有妨碍后来的大爆发。我们需要时间和耐心等待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Web3市场会一直“跌跌不休”吗?
最后自然是关于价格的问题。超过90%的人认为这一轮周期与之前的几轮大不相同,且缺乏相似性,因此不少“刻舟求剑”的预判都成了炮灰。但如果周期的概念依然有效,那么我们大概率仍处于这轮周期之中,只是没有了往昔的疯狂普涨。

近期因GS问题,美股暴跌,两天内蒸发近6.5万亿美元市值,美股三大指数均录得2020年3月以来最大两日跌幅及最大周线跌幅。这也带动全球金融市场出现了较为极端的行情,而这波动能否在短期内迎来改观,还需谨慎看待。
那么,当BTC已经回撤近30%,当金融市场遭遇数年一遇的大变故时,整个Crypto市场还能独善其身吗?这或许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但我国最早的经济学家,被誉为“财神”的范蠡有一句经典的话值得品味:“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或许现在我们正处于“视一切如粪土”的微妙时刻。
BTC最终会到50万美元一枚吗?7年前说BTC会到100万元一枚听起来像是笑话,现在似乎也不远了。活在当下需要面对现实,但面对未来却要保持审慎乐观,一直在路上,一直Build。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