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热潮下美联储的隐忧:货币创造机制面临挑战

华雨欢2025-04-10

编者按:稳定币作为技术创新与金融体系的结合体,在提升支付效率的同时,也对央行的货币控制权提出了挑战。尽管稳定币本身并不创造信用货币,但其可能通过影响流动性和利率,重塑全球金融格局。

以下为正文:

随着区块链金融的兴起,关于货币未来的讨论愈发激烈,而稳定币作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去中心化金融的桥梁,正引发广泛关注。然而,从美国的角度来看,稳定币的普及可能并非完全利好,因为它会扰乱美元的货币创造机制。

简而言之,稳定币正在与美国银行系统中的存款规模展开竞争,削弱了部分准备金制度下的货币创造能力,同时也影响了美联储实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银行系统中总存款量的减少,以及货币传导机制的效果被削弱。

即使稳定币可能增加对国债的需求并降低政府再融资成本,其对货币创造的影响依然显著。只有当美元作为抵押品重新以“银行存款”形式回流至银行系统时,货币创造才能维持不变。然而,这对稳定币发行方来说并不划算,因为他们将因此失去无风险国债收益。

此外,稳定币的“自我托管”特性与传统银行存款的托管机制不兼容,进一步威胁货币创造机制的正常运作。要解决这一问题,唯一可行的方式是让稳定币发行方以银行身份运营,但这涉及复杂的监管合规和利益协调。

尽管从全球视角来看,推动稳定币有助于强化美元的主导地位,并使跨境支付更加高效,但在不破坏本国货币创造机制的前提下,美国境内大规模推广稳定币仍面临困难。

部分准备金制度 vs 完全储备支持的稳定币

在主流货币理论中,货币创造的核心机制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商业银行通过这一机制,将基础货币(M0)扩展为更广义的货币形式(如 M1 和 M2)。例如,若银行保留 10% 的存款作为准备金,则每注入 1 美元,最终可能形成高达 10 美元的新存款。

相比之下,稳定币更像是狭义银行,其发行方以 100% 高质量流动性资产支持其“类存款负债”,并未创造出额外的货币。然而,如果这些稳定币在市场上广泛接受,它们仍然可以起到货币的作用。

货币政策的影响

对于稳定币发行方而言,获得美联储主账户至关重要,因为这能让他们直接接触央行货币,并享受多项政策工具的支持。然而,赋予稳定币发行方这样的权限可能带来操作风险,并限制美联储对货币政策的控制权。

稳定币带来的“净新增货币效应”

当稳定币发行机构大量持有美国国债或其他政府债务资产时,会出现一种“双重使用效应”:一方面,美国政府用民众的资金进行融资支出;另一方面,这些稳定币仍在市场中流通使用。这种机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翻倍”有效的可支配美元流通量。

稳定币的未来路径

未来的稳定币发展可能包括更严格的合规监管、部分准备金混合模式,或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系统的融合。这些选择不仅将影响数字支付的发展轨迹,甚至可能重塑全球货币政策的方向。

归根结底,稳定币揭示了一个核心矛盾:高效、可编程的全储备系统与能推动经济增长的杠杆化信贷机制之间的张力。如何在“交易效率”与“货币创造力”之间寻求最佳平衡,将是未来货币金融体系演进的关键课题。

原文链接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