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歧加剧:反弹是反转信号还是二次派发的陷阱?
随着比特币未平仓合约量的上升以及清算地图中关键价格点位的不断加码,市场的分歧开始进一步加剧。到底是反弹转变为反转,还是下跌中继的第二次派发?这是作者从市场观察到的两种主流看法,双方都有不少分析师支持,且分别基于不同的数据和角度进行分析。然而,深入探讨后可以发现,两种观点的核心思路殊途同归,均围绕供需关系展开。
K线是价格走势的可视化表现,反映了买卖双方力量的交锋结果,同时也是供需结构变化的压缩图像。交易量直观地体现了买入和卖出的强度,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价格会变动?为什么在某个位置回撤?为什么突破有时会失败? 为解答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种“弹珠理论”,将供需关系从抽象化转为具体化的思想模型。
弹珠理论将订单簿上的挂单比作玻璃,而每笔主动成交的交易单则被视为一颗具有动能的弹珠。价格的变化过程本质上就是弹珠击穿不同厚度的玻璃层,推动价格向前跃迁的过程。玻璃的厚度代表流动性深度与挂单密度,而弹珠的动能来源于交易量与速度。
市场价格的每一次推进,都是弹珠击穿某层玻璃后的结果。如果动能强大,则可能连续击穿多层玻璃;如果动能不足,则可能卡在某层甚至被反弹。在市场剧烈波动时,切换到1分钟级别,能清晰看到这种弹珠式击穿的现象。
弹珠理论解释了短时间框架下价格的不可预测性,同时也还原了价格被推动的物理过程。以下是基于该理论得出的一些假设:
- 市场价格不是连续滑动的,而是跳跃式地“击穿”一个又一个价位区间;
- 不同价位的挂单密度不一,厚度差异造就了支撑和压力;
- 主动交易越大,其动能越强,能推动价格穿越更多的“玻璃层”;
- 市场中部分挂单是“虚假流动性”,并不代表真实意愿,弹珠撞上这类玻璃会出现假突破;
- 价格行为具有惯性,动能过大时,可能导致价格“击穿过头”,形成超买或超卖现象。
接下来,我们将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出发,分析看反转与看二次派发的观点是如何从同一根源出发,却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第一种观点:反弹很有可能转变为反转
看好反弹转变为反转的观点主要基于以下三类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
长期持有者(LTH)与短期持有者(STH)的盈亏状态
长期持有者(LTH)与短期持有者(STH)之间的盈亏转换往往预示着重要的市场转折点。第一个小论点是通过观察LTH-RPC(长期持有者盈亏比率)捕捉市场底部信号。
指标原理如下:
- 当长期持有者的盈利比例显著下降并出现亏损时,意味着可兑现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 亏损状态的持续会抑制抛售意愿,随着可卖出筹码的减少,市场抛压逐步减弱;
- 当卖盘动能衰竭到一定程度时,市场自然形成价格底部。
历史数据显示,在2018年和2022年的熊市底部,长期持有者的亏损筹码占比均达到28%-30%区间。当前市场特征显示,长期持有者的亏损占比已从近乎零上升至1.9%,接近2024年7月水平。
第二个小论点是STH-RPC(短期持有者盈亏比率)。与观察长期持有者亏损不同,短期持有者的盈亏比是右侧进场信号,证明当前需求远强于供给。
一旦短期持有者的平均花费成本超过其持仓成本,表明这批资金正在实现盈亏反转。他们的获利情绪会带来更强的买入动能,推动价格上穿前期交易区间。
稳定币与比特币的供需关系(BTC-SSR)
BTC市值除以所有稳定币市值,代表了比特币从整个稳定币池中攫取流动性的能力。这一能力越强,价格上涨概率越高。
从BTC-SSR走势可以看出,每当稳定币市值与比特币市值出现背离,稳定币便有极大可能流入比特币中。这为反弹强化为反转提供了潜在动力。
高低筹码密集区的双锚效应
密集筹码区会形成双锚效应,支撑和阻力带对价格波动起到缓冲作用。例如,2024年6月,比特币在$39,000至$43,000区间聚集了约8%的筹码,形成明显支撑区。
当前状况显示,在$60,000-$70,000和$93,000-$100,000两个区间分别聚集了大约11%的筹码,形成上下对称结构。只要这种筹码构造未被破坏,价格中轴大概率会在$70,000-$93,000之间重新确立。
第二种观点:当前的反弹是吸筹后的第二次派发
这种观点认为当前阶段是走向长期熊市的下跌中继。核心依据是美股已经走入技术性熊市,而比特币无法独善其身。
根据威科夫派发理论,美股在过去几个月的走势完全符合派发阶段特征,包括购买高潮、自然回落、弱势信号等。这表明美股已经走完牛市末尾的冲刺,接下来需要找到最后的支撑点才能实现熊转牛。
市场分歧进一步加剧,你认同哪一种观点?
关于 Movemaker
Movemaker是由Aptos基金会授权,经Ankaa和BlockBooster联合发起的首个官方社区组织,专注于推动Aptos华语区生态的建设与发展。
免责声明
本文仅供参考,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Movemaker的立场。数字资产交易风险极高,请根据自身财务状况谨慎决策,并咨询专业人士。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