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时代:大学生在加密浪潮中的探索与成长
撰文:Pzai,Foresight News
从智能合约到MEME文化,从交易所到链上活动,新一代大学生正以多样化的方式投身加密领域。他们不再拘泥于传统互联网大厂的稳定职业路径,而是将加密领域视为实现个人价值跃迁的“数字蓝海”。在这场技术、文化和经济模式交融的浪潮中,年轻人既是探索者,也是实践者。
随着越来越多大学生涌入加密领域,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在运营高校区块链协会期间,每学期都会参与大量的活动(俗称“跑会”)。一次会议结束后,一位学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代表了他的困惑,也反映了大多数初学者对加密领域的迷茫:

Web3对大学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追逐时髦的活动,还是参与一个不受监管的电子赌场?带着这些疑问,我与几位大学生深入交流,试图从他们的故事中揭示Web3的真实面貌。
Max:在K线中寻找意义
4月的一个周末,深圳大学金融科技专业的大二学生Max与链协伙伴选择在海边客栈团建。然而,在人群喧闹之外,他选择与几位学长彻夜长谈。作为链协的骨干成员,Max紧锣密鼓地安排着第二天一场项目方活动的细节,从社群分发到场地组织,忙得不亦乐乎。
Max出生于广东潮汕地区,当地“闯荡”的氛围让他从小耳濡目染。父亲曾带他参观比特币矿场,并在他高中毕业后介绍加密市场。进入大学后,他对区块链充满好奇,尝试了撸毛、二级交易甚至技术开发等赛道,但效果并不理想。
转机出现在2024年10月25日,意大利艺术家卡特兰创作的“Comedians”系列作品中的香蕉被苏富比重新拍卖。以此为标的的MEME代币BAN迅速崛起,上线24小时内市值飙升至2000万美元。Max抓住机会,首次获得了十几倍的盈利。
这次成功让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击球区”——MEME交易。他坦言:“炒MEME让我感到乐趣无穷。”如今,他在X平台上已拥有逾6900粉丝,并在多个代币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Max正在为同学们讲解
Max认为,加密领域对大学生而言仍是一片蓝海:“相较于传统行业,加密领域的机会更多。行业尚未成熟,正处于强上升趋势中,价值误判和低估的机会俯拾皆是。”对于学历问题,他表示:“学历有时会成为负累,因为它可能让人眼高手低。”
HAO:从交易员走向“BUIDLER”
4月初的香港,HAO首次跟随团队“跑会”。作为某基础设施项目方的大使,他在香港的行程紧凑而充实。从活动策划到落地执行,他深刻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

HAO在BUIDL 2025项目方展位
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HAO对商业和金融领域兴趣浓厚。进入深圳大学后,他迅速加入链协,开始接触二级交易。在学长的内推下,他成为某项目方的校园大使,逐渐从交易员转向项目方思维。
3天的香港行程结束后,HAO回到宿舍,面对舍友准备科研组会的场景,他感受到一种割裂感。“我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但这条路能让我认识许多优秀的人,也能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开辟新路。”

HAO与朋友在香港“跑会”
Andy:深入“投研”深水区
2023年,香港大学生区块链社区(0xU)在多所高校举办课程,彼时Andy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对区块链知之甚少。加入社区后,他逐渐对加密领域产生浓厚兴趣。
“一开始觉得很新鲜,每天接触不一样的东西。”在DeFi套娃机制盛行时,Andy发现了认知差异带来的“套利空间”。通过实践,他逐渐掌握了行业规律。
毕业后,Andy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实习经验,成功进入一家头部风险投资机构工作。同时,他在X平台上积极运营数据分析内容,逐渐获得行业前辈的认可。
Andy对大学生入行的建议是:“最好有熟悉的人带领,至少被骗的概率比外人小。不要害怕体验,只有体验才能了解具体情况。”
像许多与加密领域产生交集的大学生一样,毕业一年后的Andy正在褪去懵懂,拥抱属于自己的加密光辉。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