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生态泡沫的反思:如何以理性态度面对行业挑战
在4月23日发表的文章《回归常识进行投资》引发了广泛讨论,一位朋友分享了他对于加密生态的独特见解。这些观点不仅深刻,还揭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以下是他的核心观点及我的一些补充。
“某种程度上,我认为这个行业前几轮牛市的上涨,纯粹是叙事炒作和资金池规模过小的结果。随便涌入一点资金,市场就会出现暴涨,直接让大部分人‘服气’。”
这个总结非常精准。
我想补充的是,在前几轮牛市中,加密生态确实涌现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创新。例如ICO、DeFi和NFT,这些都不可否认地推动了行业发展。
然而,仅靠这些创新,无法解释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市场狂热。毕竟,这些创新中的许多经典项目在现金流方面至今仍难以与传统优质企业媲美。甚至当我们试图用现金流方法对某些治理代币进行估值时,会发现它们的价格明显被高估。
但这种夸张的暴涨现象真的只存在于加密生态吗?
答案是否定的。
即便是备受争议的A股市场,也曾经经历过类似的情况。
在1991年至1993年的第一次A股大牛市中,上证指数从最低的127点,在短短两年内飙升至最高的1558点,涨幅高达12倍。
这一涨幅丝毫不逊色于比特币在最近两轮(2019-2021年、2022-2024年)行情中的表现。
请注意,这可是指数的涨幅。
虽然我没有查到当时个股的具体涨幅,但可以想象,在那样的市场环境下,个股的表现必然更加夸张。
或许,当年的A股市场同样讲述了一些极具“想象力”的故事,丝毫不亚于今天的比特币。
看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不过,加密生态与A股之间还是存在一个显著的区别。
A股诞生之初,面向的仅仅是中国内地市场,而当时的中国尚处于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市场规模和体量相对较小。即便如此,它依然能够掀起巨大的泡沫。
而加密生态从诞生之日起,就直接面向全球市场,且是一个无门槛、无需许可的市场。这个市场的规模和体量远远超过当年的A股,因此加密生态能够形成如此大的泡沫也就不足为奇了。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
“无论它是不是区块链,早期的故事一定伴随着极大的财富效应。不管它能否创造真实价值,这种效应会一直持续,直到游戏无法继续。或者说,这不是区块链行业的特性,而是它恰好符合金融市场的本质特征。”
这段话全面总结了所有金融市场在初期阶段的特点。如果A股早期能够上演这样的故事,那么加密生态更是如此。
因此,我们在加密生态中看到的泡沫并不特殊,也并非例外。
既然不特殊、不例外,那么泡沫终将破裂,事物终将回归其本质。
“早期一定会有大量赌客涌入,这是100%确定的,因为资金池太小。但一旦资金池变大,这种玩法100%不可持续。从这个角度看,pump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区块链行业,它的兴起与逐渐沉寂,完全就是区块链迄今为止的发展史。”
这段话表达了一个重要观点:
依靠赌博式的玩法,绝不可能持续推进这一生态的发展。
其中精彩之处在于,用pump.fun这个本轮行情中崛起的应用,生动刻画了博弈发展的全过程,并指出这种玩法的不可持续性。
写到这里,我想表达的是:
我对加密生态的未来始终抱有乐观态度。但在看好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它目前面临的严重问题,更不能自欺欺人地认为这些问题“正常”或“特殊”。
只有正视这些问题,回归常识与本质,我们才能更好地前行,以更健康的方式评估和参与生态中的项目。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币币情的观点或立场